公元前198年汉高帝九年农历正月
凛冬渐逝,渭水河畔的坚冰发出细微的碎裂声,悄然融化。正月里的北地,依然春寒料峭,但空气中已然透出一丝泥土解冻的湿润气息。靖王李凌(体质27)立于狄道城头,远眺着覆盖着残雪的原野,目光深邃。去岁冬日的深耕与砺刃,为的正是这万物复苏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以农立国、边患频仍的北地而言,春耕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年的生计与边防的稳固。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狄道城却没有太多节日的喧闹,反而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忙碌的气氛。按照李凌的诏令,北地郡将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春耕大典”。这不仅是劝课农桑的仪式,更是一次凝聚民心、宣示王权、检验去岁军功授田制成效的重要活动。
大典的地点选在狄道东门外一片开阔的、刚刚由官府组织清理出来的沃野。此前,这里部分是无主荒地,部分则是在军功授田制下划拨给有功将士的田产。辰时正刻,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靖王仪仗肃然而至,李凌身着亲王礼服,却未乘銮驾,而是骑着一匹神骏的黑马,在周勃(政治85,智力82)、高顺(体质26,武力86)、灌婴(敏捷88)等文武重臣的簇拥下,来到田间地头。早已等候在此的郡县官吏、乡绅耆老、以及从各军屯点选拔出来的军户代表,见到王爷亲临,纷纷跪拜,山呼千岁。更远处,还有无数闻讯而来的普通百姓,翘首以盼。
李凌下马,步行至早已搭建好的祭坛前。祭坛上陈列着五谷、牺牲,香烟缭绕。他亲自执香,率领众人祭拜天地神灵、社稷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文由周勃亲自撰写,文采斐然,却又通俗易懂,既表达了对上苍的敬畏,也阐述了农耕对于保家卫国的重要性。祭祀仪式庄严肃穆,极大地提升了春耕的神圣感。
祭祀完毕,李凌并未立即离去,而是走到了田埂边。早有准备好的曲辕犁和健牛等候在此。在万众瞩目之下,李凌挽起袖口,亲自扶犁,扬鞭驱牛,在刚刚解冻的土地上,犁开了新春的第一道垄沟!这一举动,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气氛。王爷亲耕,在北地历史上闻所未闻!这不仅是对农事的最高重视,更是与民同劳、体恤民情的象征。人群中爆发出由衷的欢呼和赞叹。
“王爷千岁!北地万福!”
李凌犁完一道长垄,已是微微见汗。他放下犁具,面对激动的民众,声音洪亮:
“父老乡亲们!将士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土地,是我等安身立命之根本,亦是保卫家园之基石!去岁,我等共御外侮,推行新制,有功者得田,安居者乐业。今岁,望尔等戮力同心,辛勤耕耘,使仓廪实,府库充!本王在此立誓,必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助尔等开创丰年!凡勤勉耕作、收获丰硕者,官府必有嘉奖!”
“愿为王爷效死!愿为北地耕耘!”群情激昂,声震四野。
随后,李凌又亲自为十户在去岁秋收中表现优异、或在军功授田制下安置妥当的模范农户和军户,颁发了“勤耕匾额”和额外的粮种、农具赏赐。他还特意巡视了几个新设立的军屯点,与军户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越冬情况、春耕准备有无困难,并当场指示周勃,对确有困难者,官府要给予无息借贷或直接援助。
【系统提示:宿主主持大型农耕仪式,亲民形象与务实作风深度融合,凝聚民心与激励生产的效果显着,农业社会统治基础得到强化…体质:27(体力消耗,但精神振奋)…力量:26,敏捷:25,智力:99(将传统仪式创新为集宗教、政治、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盛大活动,精准把握民心)…政治:99(通过亲耕等象征性行为极大提升个人威望与政权合法性,有效推动农业政策落地)…魅力:99(亲力亲为的王者形象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幸运:26(???重要政务活动顺利开局,运势平稳)…信仰值:9.9…状态:成功主持春耕大典,极大鼓舞民心,深化军功授田制影响,为全年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统治根基更加牢固。】
春耕大典的成功,如同一股暖流,激活了沉寂一冬的北地。广袤的田野上,很快便出现了辛勤劳作的身影。军功授田制下的新军户们,尤其卖力,因为他们耕耘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官府组织的水利修缮工程也全面开工,民夫们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周勃总揽全局,调度物资,派遣农官指导生产,忙得不可开交。
然而,就在这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一丝不和谐的暗流,也开始悄然涌动。这日,灌婴麾下一支精干的斥候小队,从东北方向边境巡哨归来,带回了一个令人警惕的消息:他们在靠近代郡的边缘地带,发现了大规模骑兵行进的新鲜痕迹,估计有数千骑之多,方向似乎是朝着匈奴龙城所在。而且,痕迹显示这些骑兵装备精良,队形严整,不似寻常部落劫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