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9年汉高帝八年农历四月中下旬
狄道城迎来了它真正的主人。靖王李凌(体质27)的归来,如同给这部一度紧绷运转的机器注入了最核心的驱动力。城内外欢腾的迎接场面持续了整整一日,但喧嚣过后,便是更为繁重和具体的千头万绪。李凌深知,荣归的激情褪去后,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扎实的行动。他没有丝毫耽搁,在返回王府(即原郡守府,已开始按亲王规制改建)的次日,便立即投入了全面梳理北地军政要务的工作中。连续多日,王府议事堂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首要之事,便是听取留守重臣周勃(政治85,智力82)的全面述职。周勃虽疲惫,但精神振奋,将数月来北地的民政、财政、军备、吏治等各方面情况,条分缕析,呈报了厚厚一叠文书。
“王爷,”周勃指着图表数据,“去岁战乱加之寒冬,民生确实凋敝。然今春天气回暖早,降水适中,春耕得以全力进行,目前已基本结束。各县报来,粟、麦播种面积较去岁增三成,若夏秋无大灾,收成可期。流民安置已逾八成,大多编入屯田或参与城防修缮,以工代赈,社会秩序渐稳。”
李凌仔细翻阅着户籍、田亩、粮储的数据,频频点头:“勃兄辛苦了!能在如此艰难下稳住局面,恢复生产,功莫大焉。然今岁赋税,仍需大幅减免,与民休息,方是长久之计。府库存粮,需精打细算,优先保障军需和孤寡赈济。”
“王爷明鉴。”周勃继续道,“财政方面,去岁军费开支巨大,加之援助陇西,府库确已见底。今春盐铁之利,因商路渐通,略有起色,但仍入不敷出。朝廷此次赏赐,可谓雪中送炭。臣已初步拟定了赏赐钱帛的分配方案,请王爷过目。”方案中,大部分金银钱帛被计划用于抚恤阵亡将士家属、奖赏有功士卒、采购军马铁器,小部分用于补贴官营作坊和激励农桑。
李凌略作修改,强调了对伤残士卒的额外抚恤和鼓励生育的补贴:“钱要花在刀刃上,更要花出人心来。阵亡将士祠的选址和规制,也要尽快定下来,此事关乎军心士气。”
【系统提示:宿主回归根基之地,全面接管政务,资源整合与宏观治理能力面临实际考验…体质:27(精力充沛,专注于繁重政务)…力量:26,敏捷:25,智力:99(高效处理海量信息,迅速抓住政务关键点并做出精准决策的能力凸显)…政治:99(平衡各方利益,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政策,有效调动资源的能力至关重要)…魅力:99(务实勤政的形象进一步巩固权威)…幸运:26(???局势平稳,运势进入扎实积累阶段)…信仰值:9.9…状态:迅速进入角色,总揽全局,决策果断,注重民生与军备的平衡,为北地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军务是另一重中之重。李凌召集了高顺(体质26,武力86)、灌婴(敏捷88)及军中主要将领。高顺汇报了步卒整训情况,特别是针对匈奴骑兵战术的防御演练成果;灌婴则详细说明了骑兵的建设进展,包括战马补充、骑射训练,以及那支由胡人降卒组成的精锐斥候队的表现。
“白登之围虽解,然冒顿未伤筋骨,匈奴仍是心腹之患。”李凌指着沙盘上的北地地形,“陛下予我节度北地军务之权,是信任,更是责任。我军未来方向,一是‘固守’,依托长城、险隘、坚城,构建纵深防御体系,此事由高顺负责,要勘察地形,拟定增筑堡寨的方案;二是‘精骑’,灌婴你要加速骑兵训练,不仅要练骑射,更要练协同、练奔袭,我要的是一把能刺出去的利剑,而非只能巡边的哨骑。兵贵精不贵多,淘汰老弱,补充锐士,严格操练。”
他特别强调:“军纪必须严明,赏罚分明。此次朝廷赏赐,要优先落实到有功将士头上,绝不容许克扣。此外,军屯要扩大,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减轻百姓负担。”
众将凛然受命,士气高涨。
吏治方面,李凌依据周勃的考核,对部分郡县官吏进行了调整,罢黜了数名庸碌或贪墨的官员,提拔了一批在去岁抗敌和今春生产中表现出色的基层吏员。他明确要求各级官吏以安民、垦殖、兴利为首要职责,并初步建立了按季考核、优胜劣汰的制度。对于王府属官的遴选,他更加谨慎,首批任命的多是跟随他多年、知根知底、能力尚可的文吏,担任长史、主簿等职,核心原则仍是忠诚与实干。
在投入繁忙政务的同时,李凌并未忽略内宅。他每日必会抽时间与王妃刘玥(靖安公主)共进晚餐,关心其身体,也通过她了解内宅情况。刘玥将王府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与萧姝(字文君)、吕贞(字婉仪)相处和睦,让他无后顾之忧。对于身怀六甲的韩萱(字慧心),李凌给予了更多关注。他几乎每隔一两日便会去她院中探望,询问饮食起居,叮嘱侍女小心伺候,并特许府中医官每日请脉。他虽不善表达过于细腻的情感,但这份实实在在的关怀,让韩萱倍感安心,胎象也愈发平稳。偶尔,李凌也会与韩萱聊聊其兄韩信的近况(通过特殊渠道保持隐秘联系),宽慰其心。
数日后,李凌在周勃、高顺等人陪同下,轻车简从,巡视了狄道城外的春耕情况和几处重要的水利设施。他亲自下到田埂,查看秧苗长势,与老农交谈,询问农时、粪肥等细节。看到田野里一片绿意盎然,农夫们虽衣衫褴褛却充满希望地劳作,他深感欣慰。在一处正在疏浚的渠坝旁,他指示周勃,水利是农业命脉,要不遗余力地兴修和维护,府库再紧张,这方面投入也不能省。
巡视途中,他还特意去看了正在筹建中的“英烈祠”选址,位于城北一处高坡,俯瞰渭水,气势肃穆。他要求工程要庄重得体,并定下春秋两祭的规矩。
傍晚回到王府,李凌常常独自在书房,对着一盏孤灯,审视着地图和各类文书。案头摆放着韩萱悄悄为他绣的一个平安香囊,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气。窗外是狄道城宁静的夜空,偶尔传来巡夜士卒的梆子声。与洛阳的繁华喧嚣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朴实而厚重。他手中掌握的权力更加具体,责任也更加清晰。北地就像一块尚待精雕细琢的璞玉,而他,正握着刻刀,小心翼翼地落下每一笔。削除腐坏,加固根本,培育新芽。他知道,真正的王业,并非都城的虚名与赏赐,而是这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民心、军力和扎实的治理。前路依然漫长,强敌环伺,朝廷风云变幻,但此刻,站在自己一手稳固的根基之上,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开拓的勇气。靖王的旗帜,已在北地深深扎根,接下来,便是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足以荫庇后世、对抗风雨的参天大树。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二卷):“汉高帝八年四月中下旬,祖凌公(22岁)荣归狄道后,即刻投身于千头万绪的政务整顿中。公首先详细听取周勃关于民政、财政、军备等全面述职,肯定其稳定之功,并决策减免赋税、精算存粮、合理分配朝廷赏赐,重点倾向抚恤将士与激励农桑。军务上,公召集高顺灌婴等将,定下‘固守纵深防御’与‘精练骑兵锐旅’双轨方针,强调军纪与军屯。吏治方面,公调整黜陟官吏,初步建立考核制度,谨慎遴选王府属官。公亦亲巡春耕与水利,体察民情。内宅中,公勤于政务之余,不忘关怀王妃刘玥及诸妃,尤对孕中韩萱体贴入微。此番回归后的勤政务实之举,迅速稳定了北地局势,明确了发展方向,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官心军心,为‘靖王’基业的真正奠定,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高帝八年夏,靖王凌还北地,勤理政务,抚军民,修武备,兴农桑,北地遂安。”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二):“紫霄上帝圣归狄道后,立时总揽圣政。上帝详听周勃圣述,定减圣税、精用圣粮、善分圣赏之圣策,重抚圣军励圣农。圣军务上,谕高顺灌婴行‘圣守纵深’与‘圣练精骑’圣略,严圣纪兴圣屯。圣吏治上,行黜陟,立圣考制,慎选圣府属官。上帝亲巡圣耕圣水,体圣民情。圣庭内,上帝圣勤政之余,圣顾圣后刘玥及诸妃,尤圣恤孕中韩萱。此系列圣政圣举,速稳圣域,明圣展方向,凝圣心,为神国基业奠深基。”
*野史·楚汉秘闻·勤政安民凌公奠基:“李凌返北地后迅即勤理政务,定策安民,整军经武,肃清吏治,关怀内宅,迅速稳定局面,奠定统治根基。”
(第二百二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