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20章 洛水论策,王业根基

第220章 洛水论策,王业根基(1 / 2)

公元前199年汉高帝八年农历三月中旬

未央宫奏对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虽未激起惊涛骇浪,却在洛阳朝堂的暗流下,漾开了层层涟漪。李凌(靖王,体质27)谨慎沉稳、对答如流的形象,给皇帝刘邦和核心重臣们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接下来的数日,他并未因初战告捷而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低调。他严格按照诸侯王入朝的礼仪规矩,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官方应酬外,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多数时间都在馆驿中阅读典籍,或与高顺(体质26,武力86)、灌婴(敏捷88)推演沙盘,分析天下大势。这份远超年龄的沉静,让一些原本打算看这位年轻亲王“得意忘形”笑话的人,暗自收起了轻视之心。

这一日,春和景明,惠风和畅。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来到了馆驿——竟是留侯张良府上的家丞,持张良名帖,邀请靖王殿下于次日午后,至洛水之滨的留侯别业一叙,言称“素闻殿下精通兵法,偶得古阵图一卷,欲与殿下共赏”。

接到邀请,李凌心中微动。张良身为帝王之师,运筹帷幄,智慧超群,地位超然,从不轻易与人私交。此次主动相邀,且借口是“共赏兵阵”,其背后深意,绝非寻常。他立刻恭敬地回复来使,表示定当准时赴约,并精心准备了一份不显奢华却颇费心思的礼物——一套由北地巧匠精心鞣制、并无杂色的白狼皮裘,既合张良清雅脱俗的气质,也暗含敬意。

次日午后,李凌仅带两名贴身侍卫,乘车来到洛水之畔。张良的别业并非豪门巨宅,而是几间掩映在翠竹之间的精舍,临水而建,清幽异常。入门之后,只见张良一身素色深衣,正坐在水榭中独自品茗,面前石案上果然摊开着一卷有些年头的绢帛,上面绘制着复杂的阵型图案。

“晚辈李凌,拜见留侯。”李凌上前,依子侄礼拜见。他虽爵位是王,但张良乃开国元勋,帝师之尊,无论年纪还是声望,他都执晚辈礼更为妥当。

张良放下茶盏,微微一笑,虚扶一下:“靖王殿下不必多礼,请坐。冒昧相邀,还望殿下勿怪。”

“留侯相召,凌荣幸之至,何怪之有?”李凌谦逊入座,目光扫过那卷阵图,认出是早已失传的《孙膑十阵》中的几种变化,心中了然,这确实是个绝佳的谈话引子。

二人先是就阵图探讨了一番,李凌依据自身实战经验,提出了几点见解,虽不似张良那般引经据典、穷究其理,却往往能切中实战要害,令张良眼中不时闪过赞赏之色。茶过三巡,话题自然而然地从兵阵转向了天下大势。

张良看似随意地提起:“陛下经白登一役,深感匈奴之患,非一时可除。近来朝中对于是继续征伐,还是暂且和亲安抚,争论不休。靖王久在边陲,与匈奴直接交锋,不知对此有何高见?”

李凌心知,这才是今日会面的核心。他沉吟片刻,谨慎答道:“留侯垂询,凌不敢妄言。匈奴之势,确如陛下所忧,乃心腹大患。冒顿统一草原,兵锋正盛,其性如狼,畏威而不怀德。单纯和亲纳贡,恐难填其欲壑,反助长其气焰。”

“哦?那依殿下之见,当继续征伐?”张良捻须问道。

“亦非全然。”李凌摇头,“白登之围可见,我军以步卒为主,长途奔袭,与匈奴骑兵争锋于草原,实非所长。盲目征伐,徒耗国力,甚或再蹈覆辙。”

“既不和亲,又不征伐,岂非束手无策?”张良目光深邃,追问。

李凌知道到了展现真正想法的时候,他坐直身体,清晰地说道:“凌以为,当行‘长期之策,攻守兼备’。守,并非被动挨打,而是要彻底改变边塞态势。当效仿秦制,连接修缮长城,并非一味加高,而是依托天险,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关键隘口筑坚城,驻精兵,屯田积谷,使边塞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根基,而非一条脆弱的防线。此谓之‘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