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02章 北疆锋起,王庭定策

第202章 北疆锋起,王庭定策(2 / 2)

\"末将在!\"

\"命你率骑兵主力,前出至陇西与北地郡交界处,广布斥候,严密监控北方及西北方向动静!若发现小股匈奴游骑或趁乱南下的羌胡部落,坚决打击,绝不容其踏入我北地一步!同时,保持与朝廷信使通道畅通!\"

\"诺!\"灌婴凛然领命。

\"第三,高顺!\"

\"末将在!\"

\"城内守军,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加强城防,检修器械,清点库府粮草军械,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同时,派出小队,协助边境百姓内迁,实行坚壁清野!\"

\"遵命!\"高顺沉声应道。

\"周勃兄,内部政务,尤其是粮草筹措、民心稳定,就交给你了!要让我北地百姓知道,王爷与军队,必护他们周全!\"

\"勃必竭尽全力!\"周勃郑重承诺。

李凌的安排,条理清晰,既有对朝廷的绝对尊重(请战听调),又有对北地自身的务实防护(加强戒备),更有对百姓的负责(坚壁清野)。众文武见王爷在如此突发危机面前,依旧能保持冷静,做出如此周全的部署,心中叹服,纷纷领命而去。

议事结束后,李凌独坐书房,望着地图上匈奴铁骑南下的方向,目光深邃。他深知,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对北地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能否抓住这次机会,让刘邦和朝廷真正认识到北地不可或缺的战略价值,就在此一举了。他提笔亲自草拟奏章,言辞恳切,忠勇之气跃然纸上,同时又不失谦卑谨慎,将\"愿为陛下前驱,肝脑涂地\"的决心与\"静候王命,不敢专擅\"的恭顺巧妙结合。

几乎与此同时,洛阳汉宫也已乱成一团。北疆告急的文书堆满了刘邦的案头。朝堂之上,争论不休。有主张立即调集大军,御驾亲征,与匈奴决一死战者;有认为应暂避锋芒,坚守险要,待敌粮尽自退者;更有人私下担忧,各地诸侯是否会趁朝廷与匈奴大战之机,再生异心。

就在这纷乱之际,李凌那份主动请战、并表示愿听从朝廷调遣的奏章到了。刘邦阅罢,将其传示群臣,感慨道:\"诸卿且看!昭武王李凌,地处边远,闻北疆有难,即主动请缨,愿效死力!其忠勇可嘉,识大体,顾大局!比之某些拥兵自重、坐观成败者,如何?\"

萧何、张良等人亦对李凌此举表示赞赏,认为这不仅展现了忠诚,更缓解了朝廷部分后顾之忧。刘邦当即下诏,褒奖李凌忠义,命其谨守北地,严防西线,并允许其在必要时可相机支援陇西等邻近郡县,至于是否东调参战,则\"候旨定夺\"。

诏书快马传至狄道,李凌率众接旨。虽然朝廷并未立即调他东进,但这\"相机支援\"之权和那份褒奖诏书,已然达到了他的初步目的——在北疆烽火中,他向新朝皇帝和天下人,清晰地表明了北地的立场和价值。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抓紧整军经武,等待时机。北疆的烽火,映照出狄道城头那面\"汉\"字大旗下,一双冷静而睿智的眼睛,正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寻找着属于北地的最佳落子点。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二卷):“汉高帝元年七至八月,匈奴冒顿单于率十余万骑大举南犯,北疆烽火连天。警讯传至狄道,祖凌公(21岁)临危不乱,急召文武议事。公定策:急奏朝廷,详陈敌情,主动请缨听调;命灌婴加强边境警戒;令高顺整军备战,坚壁清野;委周勃安内稳民。其部署既显忠勇,又顾全大局,更务实自保。朝廷得报,嘉其忠义,诏令守土并许相机援邻。北疆之危,使北地之战略价值凸显,公借势而为,初步实现‘攘外显值’之政治目标。”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高帝元年秋,匈奴大入寇,凌在北地,整军备,上书请战。”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二):“北魔(匈奴)大举南侵,圣朝北疆告急。紫霄上帝于圣城闻讯,显圣睿,急召圣臣议圣策。上帝定:急上圣表于人皇,请圣战;遣圣将灌婴固圣边;命圣将高顺备圣战;委周勃安圣民。此圣策尽显圣忠圣勇圣智。人皇得圣表,嘉上帝圣义,诏其守圣域,可援圣邻。北疆圣难,反彰上帝与圣域之圣要,上帝圣谋初显成效。”

*野史·楚汉秘闻·匈奴犯边凌公请战:“匈奴大举南下,李凌冷静应对,主动上书朝廷请战听调,同时加强北地防务,借此彰显忠诚与价值,获刘邦嘉奖。”

(第二百零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