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178章 双线并举,根基深植

第178章 双线并举,根基深植(1 / 2)

公元前203年汉·汉王五年\/西楚·霸王五年农历五月初十至六月中旬

周勃与灌婴率领的八千北地精锐,如同一条离穴的潜龙,悄无声息却又坚定地向着中原战火纷飞的核心区域挺进。他们的离去,带走了狄道城一部分鲜活的军事力量,却也使得这座边城更加专注于内在的修复与生长。北地的天空,似乎因这支队伍的南下而显得更加高远,也更加沉静。李凌(体质24)深知,此刻的北地,正处于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外援已发,内政必须更加稳固,方能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他将其视为夯实基业、深植根本的绝佳时机。

郡守府内,李凌的康复进程已进入一个平稳而高效的平台期。他不再需要长时间的卧床静养,每日大部分时间皆可用于处理政务。身形虽仍显清瘦,但行动已颇为自如,言语间中气充沛,目光锐利,昔日的威严与气度已然恢复大半。他每日与留守的高顺(体质25,武力85恢复中)及郡中文吏会商,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北地郡,尤其是狄道城的深度治理与长远发展规划上。刘玥(昭武王妃)见丈夫身体日佳,且忙于政务,心中欣慰,将照料重心更多地转向了府内事务及对伤兵、孤寡的抚慰,成为李凌稳固后方的贤内助。

【系统提示:宿主身体机能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精力旺盛,可长时间高效处理复杂政务…体质:24(稳定,持续向好)…力量:24,敏捷:23,智力:85,政治:84(治理实践深化政治能力)…魅力:89…幸运:20…信仰值:9.3(内部建设成效显现,信念稳固)…魂佩能量:-4.3%(永久沉寂)…状态:身心俱佳,全面主导北地内政建设与战略布局。】

李凌治理北地的思路,清晰而务实,围绕着“强兵、富民、积谷、育人”四大核心展开,举措层层推进,细致入微。

强兵方面,他并未因周勃带走主力而放松武备。反而以此为契机,推行“精兵简政”之策。与高顺详细核查军籍,淘汰老弱,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整编后的五千常备军(含部分灌婴留下的后备骑兵)。他亲自审定新的操典,更加注重士卒的个体武艺、小队配合以及山地、丛林等北地特殊地形的作战训练。高顺虽旧伤未愈,不能亲自下场搏杀,但其丰富的练兵经验得以充分发挥。他每日拄着拐杖亲临校场,根据李凌的意图,指导军官们组织训练,尤其强调纪律与韧性的培养。李凌还下令建立“军功田”制度,将部分新垦官田授予有功士卒或其家属,使其安心戍边。同时,加大对手弩、箭矢等守城器械的制造和储备,修复并加固狄道及周边要塞的防御工事。

富民积谷方面,李凌的政令更加深入民间。他采纳了之前“垦荒令”的实施经验,进行了优化。不仅免除赋税,还由官府提供更为优惠的“耕牛租赁”和“种子贷”,并组织老农传授陇西干旱之地的耕作技巧。他特别鼓励种植耐寒抗旱的黍、粟以及可快速收获的蔬菜,以尽快解决粮荒。对于“通商令”,他指示市掾,不仅管理互市,更主动组织商队,携带北地特产(如皮毛、药材)前往相对安定的陇西其他郡县交换粮食、布匹和铁器。他还大力倡导军民利用边地水草丰美之处,发展畜牧,尤其是养殖猪羊等繁殖快、肉食来源稳定的牲畜。郡守府的仓库中,粮食、盐铁等物资开始缓慢却持续地增加。

育人方面,蒙学堂的设立是李凌极具远见的一步。他不仅提供场地、资金,更亲自过问学童的选拔和教员的聘任。首批百余名学童,半数为阵亡将士子弟,半数为民间聪颖幼童。所学内容,并非单纯儒家经典,而是结合实际,包括识字、算术、基础律法、陇西地理风俗,甚至简单的强身健体之术。李凌时常会抽空前往学堂,虽不授课,但只是现身,便让学童和教员们感受到极大的重视。他对高顺说:“敬志,这些孩童,乃北地未来之希望。十年之后,他们中将有人成为治理一方的良吏,有人成为军中栋梁。此乃根基之根基。”高顺深以为然,其子亦在学堂之中,他更感李凌用心之深。

就在李凌于北地潜心经营的同时,远在数百里之外的南线,周勃(政治85,智力82)与灌婴(敏捷88)所率的北地援军,也正谨慎而灵活地展开行动。

他们避开了项羽主力云集的荥阳正面战场,依照李凌既定方略,采取迂回策略,沿黄河西岸南下,再折向东,试图插入项羽大军的侧后区域。周勃用兵极为稳健,每日行军不超过六十里,广派斥候,探查敌情与地形,绝不轻易冒进。灌婴虽性急,但深知此行关系重大,且周勃持节钺,有临机决断之权,故也能压住性子,服从指挥。

这一日,大军行至荥阳西北约两百里的一个唤作“曲遇”的邑镇附近。斥候回报,发现一支约三千人的楚军运粮队,正押送着大批粮草,由数百辆辎重车组成,行动迟缓,且护卫兵力似乎并不雄厚。

灌婴闻讯,立刻向周勃请战:“太尉!此乃天赐良机!若能截下这批粮草,必能重创楚军士气!末将愿率本部骑兵,突袭其队,定可一举成功!”

周勃沉思片刻,仔细询问了斥候关于地形、楚军护卫配置以及周边可能存在的楚军据点等情况。他摇了摇头,沉声道:“灌将军稍安勿躁。此粮队出现于此,看似机会,却也可能是个诱饵。项羽用兵狡诈,岂会如此大意?我军初至,敌情未明,不宜贸然出击。当继续探查,确认无误后,再行定夺。”

灌婴虽觉可惜,但见周勃思虑周全,也只好按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