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密信,如同一剂强心针,也让吕释之更加明确了方向。他烧掉密信,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知道,妹妹和其背后的势力,已经将北地视为一盘重要的棋,而他自己,便是那颗关键的棋子。他需要更加耐心,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布局。
几乎在同一时间,周勃也收到了丞相萧何通过绝密渠道送来的一封密信。萧何在信中,首先高度赞扬了周勃坚守狄道、血战匈奴、冒险夺粮的忠勇,承诺必将全力保障北地粮秣,并已加派第二批补给上路。但紧接着,萧何的语气变得凝重起来。他提醒周勃:朝中局势复杂,陛下身边耳目众多,关于北地兵权过重、李凌伤重难起恐生变故的议论,并非空穴来风。他特别点出:建成侯吕释之,身份特殊,其言行不可不察,然亦不可轻易得罪。萧何告诫周勃:当此之时,宜静不宜动,宜稳不宜急。一切以巩固防务、安抚军民为要,对朝廷使者,当以礼相待,虚与委蛇,关键军务,需牢牢掌握于心腹之手。最后,萧何意味深长地写道:“昭武王之安危,系于将军一身。王爷康复之日,便是北地稳固之时。望将军善加守护,以待天时。”
这封密信,让周勃心中既感温暖,又倍感压力。萧何的提醒,证实了他之前的担忧。吕释之的到来,果然蕴含着更深的政治意图。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两封来自权力顶端的密信,如同两块投入狄道这个暗流漩涡的巨石,瞬间激起了更大的波澜。
吕释之的行动,明显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他开始更频繁地“邀请”军中中级将领“叙话”,询问边防细节、军中轶事,甚至…隐晦地探听他们对周太尉和李王爷的“看法”。他更加深入地介入狄道城的民政管理,以“抚慰百姓、统计伤亡、申请抚恤”为名,开始系统地整理户籍、田亩(尽管已荒芜)资料,试图从基层掌握北地的实际情况。
周勃则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对吕释之的“关切”,他表现得更加“坦诚”和“配合”,甚至主动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军情信息。但在核心军务上,如兵力部署、哨探路线、粮秣实际分配等,他则加强了控制,所有命令均由绝对可靠的亲信将领直接执行,绕开了可能被吕释之影响的环节。同时,他加派了心腹,严密监视吕释之及其随从的一举一动。
狄道城内的气氛,在严寒与饥饿之上,又增添了一层无形的政治压抑感。许多嗅觉敏锐的将领和官吏,都感受到了两位大佬之间那种微妙的、暗藏机锋的互动,行事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这一日晚间,刘玥像往常一样,在榻前为李凌低声读着一卷简单的诗赋,希望能用优美的韵律刺激他的感知。突然,她感到丈夫握着她的手…微微…紧了一下!虽然力道很轻,却清晰可辨!她惊喜地抬头,只见李凌正凝视着她,眼神中…似乎…比平日…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凝重?仿佛…感应到了她内心深处…因外界暗流而生的…那缕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玥心中一颤,强笑道:“王爷,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不知道,丈夫这敏锐的感知,是否已经触及到了那正在狄道城中无声蔓延的…政治寒潮?而这寒潮,远比自然界的风雪,更加刺骨,也更加…危险。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一卷):“汉王五年十一月,北地酷寒,冻馁日增。荥阳密信终抵狄道,吕后谕其兄吕释之‘稳’字为先,深查北地军政;丞相萧何亦密信周勃,警示朝中猜忌,嘱其外松内紧,善守王爷。吕周二人各奉密令,暗斗骤然升级。祖凌公(20岁)于病榻,康复更进,始有紧握王妃手之微动,灵犀愈通,似已感外界暗涌之寒。”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四年冬,北地大雪。”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一):“帝静养间,灵慧日增,已能微握圣后之手,心意相通。然凡间朝堂密令至,使者与将军各怀机心,暗局加深,寒气逼人。”
*野史·楚汉秘闻·密信至暗斗升级:“荥阳密信抵狄道,吕后令兄深查,萧何嘱周勃警惕。吕周暗斗加剧。李凌病中竟能微握妻手,灵犀感应,似知外局之险。”
(第一百四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