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刘半仙!”童兴兰抹了把眼泪,“刘半仙懂这些。”
刘半仙是村里的神汉,平时给人看风水、驱邪什么的。
赵德明本来不信这套,现在也顾不上了,连忙跑去请刘半仙。
刘半仙是个干瘦老头,听说赵德明家撞鬼了,掐指一算,脸色就变了。
“你们撞上的是竹仙娘娘,”刘半仙神秘兮兮地说,“几十年前吊死在竹林里的那个女子,怨气不散,成了竹仙。你们砍了她的竹子,惹她不高兴了。”
赵德明急了:“那咋办嘛?”
刘半仙眯着眼:“准备三牲祭品,我去给你们做法事。不过嘛...”他搓了搓手指。
赵德明明白这是要钱,一咬牙:“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鬼送走。”
第二天,刘半仙带着法器来到赵德明家。他让赵德明准备了一只公鸡、一条鱼和一块猪肉,又让童兴兰准备了三碗米饭。
一行人来到竹林边上,刘半仙摆开架势,点燃香烛,开始念念有词。
说来也怪,刚开始做法事,天色就暗了下来。明明是正午时分,却像是傍晚一样暗。竹林里静悄悄的,连声鸟叫都听不见。
刘半仙越念越快,额头上冒出冷汗。突然,他手中的桃木剑“咔嚓”一声断成了两截。
刘半仙脸色大变,收起家伙就要走:“这活儿我接不了,你们另请高明吧。”
赵德明拉住他:“咋了嘛?”
刘半仙哆哆嗦嗦地说:“这竹仙娘娘怨气太重,我道行不够,镇不住她。你们……你们自求多福吧。”说完,头也不回地跑了。
赵德明和童兴兰面面相觑,心里都凉了半截。
回家后,童兴兰就开始发烧说胡话,一会儿喊冷,一会儿喊有鬼。赵德明急得团团转,又是请郎中又是熬药,可一点用都没有。
村里人听说后,都不敢接近赵德明家了。有好事的人在赵德明家院墙上贴了几张黄符,说是能驱鬼,但也没什么效果。
这天晚上,赵德明守着昏睡的童兴兰,突然听见院里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他凑到窗边一看,差点没吓晕过去。
院子里,那个白衣女人正飘来飘去。月光下,赵德明看得清清楚楚,那女人脸色惨白,眼睛是两个黑窟窿,嘴角还挂着一丝诡异的笑。
更可怕的是,她手里拿着一根竹枝,正在地上画着什么。
赵德明吓得腿软,但还是强撑着摸到厨房,拿了把菜刀。他心想,管你是鬼是妖,敢动我婆娘和娃儿,老子就跟你拼了。
就在这时,院里的白衣女人突然不见了。
赵德明正在纳闷,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幽幽的叹息。他猛地回头,只见那白衣女人不知何时已经进了屋,就站在他身后!
赵德明吓得魂飞魄散,举起菜刀就要砍。可那女人一动不动,只是用那双黑洞洞的眼睛盯着他。
突然,童兴兰在床上呻吟了一声。白衣女人转头看向童兴兰,竟然缓缓飘了过去。
“莫动我婆娘!”赵德明大吼一声,冲了过去。
白衣女人似乎没听见,飘到床边,伸出苍白的手,轻轻抚摸着童兴兰隆起的肚子。
说也奇怪,童兴兰原本痛苦的表情竟然平静了下来,呼吸也变得均匀了。
赵德明举着菜刀,愣在原地,不知该如何是好。
白衣女人转过头,对着赵德明,缓缓摇了摇头。然后,她化作一缕白烟,消失不见了。
第二天一早,童兴兰的烧退了,人也清醒了。她听说昨晚的事后,也是后怕不已。
“那女鬼为啥要摸我肚子?”童兴兰不解地问。
赵德明摇摇头:“不晓得,不过她好像没得恶意。”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赵德明开门一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九十多岁的陈老太公。
陈老太公拄着拐杖,在重孙子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说:“听说你们撞鬼了?”
赵德明连忙请老人进屋,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陈老太公听完,叹了口气:“你们说的那个女鬼,是不是左边眉毛上有颗痣?”
赵德明和童兴兰对视一眼,都惊呆了。昨晚赵德明确实注意到,那女鬼左边眉毛上有颗小小的黑痣。
“您……您咋晓得?”赵德明问。
陈老太公摇摇头,眼里含泪:“那不是竹仙娘娘,那是小秀姐,我小时候她刚嫁来我们村,她很关心我们这些小孩,经常摘野果子给我们吃。”
据陈老太公说,小秀是几十年前嫁到村里的姑娘,温柔善良,却命苦。她嫁过来没两年,丈夫就病死了。婆家说她克夫,天天打骂她。后来小秀实在受不了,就在竹林里上了吊。
“小秀姐死的时候,怀着六个月的身孕。”陈老太公说,“她一直心善,可能是看你婆娘也怀着孕,想起了自己,所以才来看看。”
童兴兰摸着肚子,突然同情起那个女鬼来。
陈老太公又说:“小秀姐不是恶鬼,她只是舍不得没出世的孩子。你们去给她烧点纸钱,再说几句好话,她就不会再打扰你们了。”
赵德明和童兴兰谢过陈老太公,给了搀扶陈老太公的重孙一百块钱买糖吃,第二天就按照陈老太公说的,买了纸钱香烛,到竹林边上祭拜了一番。
赵德明还诚心诚意地道歉,说不该乱砍竹子。
从那以后,白衣女鬼再也没出现过。童兴兰平安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健健康康的。
只是有时夜深人静,赵德明偶尔会梦见那片竹林,梦见竹林深处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每次醒来,他都会搂紧身边的婆娘和娃儿,感慨活着真好。
而那片竹林,依然在村东头的小山坡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
风吹过时,竹叶沙沙作响,像是低语,又像是叹息。村里人还是很少去那里,尤其是天黑以后。不过有时会有小孩子说,在竹林边上看到一个穿白衣服的阿姨,对着他们微笑,但从不靠近。
也许,有些故事和记忆,就像竹根一样,深深扎在这片土地里,岁月流转,却不曾真正消失。
而敬畏与尊重,或许就是生者与逝者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