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李华良的货车在国道上孤独地行驶着。连续开了八个小时,他的眼皮开始发沉,胃里也空荡荡的。这条国道他跑过不下二十趟,却从未注意过路边有这样一家苍蝇馆。他只记得这里只零散坐落着几家人,偶尔有乡民拿着土鸡、土鸡蛋、火腿等土特产来摆在路边售卖。
\"老刘餐馆\"的红色灯箱在黑夜中格外醒目,像是特意为他点亮的一样。“难道是新开的?”,李华良虽然有些奇怪但也没多想,他打了转向灯,货车缓缓停在了餐馆前的空地上。停车时,他注意到地面异常平整,连一颗石子都没有,像是刚被仔细打扫过。
推开玻璃门,门铃发出清脆的\"叮咚\"声。餐馆里空无一人,只有四张褪色的木桌和配套的长凳。墙上贴着九十年代风格的花纹壁纸,已经泛黄卷边。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一排褪色奖状,上面写着\"卫生先进单位\"的字样,落款日期是1998年。
\"有人吗?\"李华良喊了一声,声音在空荡的餐馆里回荡。
\"来了。\"一个低沉的男声从后厨传来。
走出来的男人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洗得发白的老式厨师服,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他的动作很慢,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每一步都精确到厘米。
\"吃什么?\"男人问道,声音平板得像是在念台词。
李华良扫了一眼墙上手写的菜单:\"来碗牛肉面吧,再加盘拍黄瓜。\"
男人点点头,转身走向后厨。李华良注意到他的背影——肩膀僵硬,走路时膝盖几乎不弯曲,像是被无形的线提着。
餐馆里安静得可怕。按理说,厨房应该有炒菜的声音、水沸腾的动静,但这里什么声音都没有。李华良掏出手机想看看时间,却发现信号全无。他走到窗边,透过玻璃能看到自己的货车好好地停在那里,但奇怪的是,车灯不知何时熄灭了。
十分钟后,男人端着食物出来了。牛肉面冒着热气,但李华良伸手一摸碗边——冰凉。面条整齐地排列在碗里,牛肉片切得薄如蝉翼,几乎透明。黄瓜片也是同样,每一片都厚薄一致,像是机器切割的。
\"多少钱?\"李华良问道。
\"八块。\"男人回答,眼睛直视前方,不看他。
李华良惊讶于物价,但又想:“难道这里的乡村物价这么便宜?”
他掏出手机:\"扫码支付。\"
男人露出困惑的表情:\"什么码?\"
\"就是...微信或者支付宝。\"李华良解释道,突然觉得荒谬。这年头还有不知道手机支付的餐馆?
男人摇摇头:\"只收现金。\"
李华良翻遍口袋,找出皱巴巴的十元纸币。男人接过钱,转身走向收银台。就在这时,李华良注意到墙上那些黑白照片——都是些集体照,像是某个单位的合影。其中一张特别引起他的注意:照片里站在后排中间的那个人,分明就是眼前这个餐馆老板,连衣服都一模一样。
照片下方的日期写着:198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