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呢?”康熙问道。
“其二,采购,层层盘剥。”
那一百万两前往蒙古采购牛羊的专款,理藩院派出的官员,是这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他们是否与蒙古的王公贵族串通一气?
以高价购入劣畜,然后私分差价?
原本能买一万头牛的钱,最后只买了三千头瘦骨嶙峋的老牛。
或者,他们干脆伪造账目,声称遭遇风雪,牲畜大量死亡,实则将银两中饱私囊。
康熙甚至能想象到,那些被派去的官员,在蒙古包里与王公们推杯换盏,瓜分着本该属于前线将士的血汗钱的丑恶嘴脸。
“其三,运输,雁过拔毛。”
从京城到瑷珲,水陆并用,漫漫长路。
漕运总督、沿途的水陆驿站、各地的地方官,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只手可以伸向这批物资。
漕船经过天津卫,管事的要不要“孝敬”?
陆路运输经过山海关,守关的将领要不要“过路费”?
每到一个州,一个府,当地的官吏借口“协防押运”,是不是又要分一杯羹?
所谓的“水脚钱”、“草料费”、“车马损耗”,无数个冠冕堂皇的名目,就像一把把小刀,一刀一刀,将这批庞大的物资,割得体无完肤。
等到了盛京,再由盛京将军组织发往瑷珲,这最后一程,恐怕又是新一轮的盘剥。
到最后,十成的物资,能有两成抵达目的地,都算是“良心”了。
康熙躺在龙椅的靠背上,长长的叹了口气:“哎......好日子才过了多久,这群人就开始贪污受贿......”
“皇上,要查吗?”李光地问道。
康熙点头道:“先将这一批物资送过去,确保前线将士们的衣食住行,回头朕一定会详查此事。”
元旦节日的气氛,已经完全没有了往年的辉煌。
康熙的心情也极其的糟糕,彭春的质问无论真假,但有一点,这批物资必定是有人贪污了。
正当康熙心情沮丧之际,彭春的奏折犹如一道曙光,划破了黑暗的云层,再次送到了他的案头。
康熙郁闷地打开了这份奏折,不知道彭春是催粮还是催钱。
然而,当他读完奏折的内容后,心中的阴霾竟然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彭春在奏折中提到,瑷珲城已经修建完成,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位于江北,他斗胆建议在开春之后,于江右再修建一座新的瑷珲城。
这样一来,两座瑷珲城便会像两座雄关一样,对峙于黑龙江两岸,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接着,彭春继续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建议,即在墨尔根修建一座中间站。
这座城池一旦建成,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嫩江的驻防,还可以管理索伦、达斡尔人的屯田等事务。
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墨尔根附近教导索伦、达斡尔人屯田耕种,可以积累足够的粮食来充实军饷,解决军队的后勤问题。
然而,康熙也明白,彭春的这些建议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要真正付诸实践,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如果没有足够的钱财,所有的计划都将只是空谈,如同镜花水月一般,最终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