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腊月底,年关将至,北京的雪下得沉闷。
紫禁城乾清宫的东暖阁内,金砖地面被擦得光可鉴人,倒映着梁上宫灯的昏黄光晕。
空气中弥漫着御赐檀香的清冷气息,却压不住殿内几乎凝固的紧张氛围。
康熙身着龙袍,又一次召见内阁,商议台湾的去留问题。
他的指节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御座的紫檀木扶手,发出极轻微的“叩、叩”声。
李光地已经从福建回到京城,他去过澎湖、登过台湾,对于台湾的去留问题,康熙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台湾,弃乎?守乎?”
这个问题,像一根无形的鱼刺,哽在康熙的喉咙里,上不去,下不来,别提多难受了。
“李光地,你去过台湾,那你说说看,这台湾的去留问题。”康熙非常喜欢李光地,这一次李光地全程参与收复台湾的战役,他有发言权。
李光地听到皇帝点名,赶忙向前迈了一步。
他身材清瘦,面容白皙,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一股典型的文臣气度。
他躬身行礼后,沉稳地奏道:
“启奏皇上,臣以为台湾孤悬海外,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那里瘴疠横行,民风未开化。自从前朝明朝开始,台湾就一直是海盗的巢穴,朝廷为了平定那里的叛乱,耗费了大量的钱粮,牺牲了无数的将士,实在是得不偿失。”
李光地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如今,多亏了皇上的天威,台湾的祸根已经被铲除。依臣之见,我们应该效仿以往的做法,将台湾的军民迁移到内地,让台湾成为一片空地,放弃这个岛屿。
这样一来,国库可以节省巨额的开支,边疆也能避免无穷无尽的忧患。
毕竟,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得到台湾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失去它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应该以中原地区为根本,不应该在这些化外之地耗费过多的心力。”
李光地的话语不紧不慢,语速适中,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条理清晰,让人听起来毫不费力。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共鸣,他们纷纷微微颔首,表示对李光地观点的认同。
毕竟,三藩之乱刚刚平息,国家历经战乱,百废待兴,而国库也确实空虚,这是摆在众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李光地的“财政论”犹如一把利剑,直刺要害,切中了大多数人的忧虑。
一时间,殿内响起了一片低低的附和之声,如同一阵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索额图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微笑,对李光地的观点表示赞同。
熊赐履亦是如此,他的脸上同样浮现出满意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