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派遣曾蜚和朱绍熙两人返回台湾,向郑克塽、刘国轩以及冯锡范等人报告施琅的强硬态度——“如有不依,惟当誓师决战”。
当郑克塽、刘国轩和冯锡范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郑克塽显得有些惊慌失措,刘国轩则陷入了沉思,而冯锡范则一边咋舌,一边愁眉苦脸,似乎对施琅的决心感到无可奈何。
尤其是刘国轩,他心中开始犹豫不决。
施琅的威胁让他意识到,如果不接受招安,台湾恐怕难以抵挡清军的进攻。
然而,他又对施琅的承诺心存疑虑,担心这只是一个诱饵。
而冯锡范在听到施琅仍然要攻打台湾后,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攻打吕宋。他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三个人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关于剃发、称臣、登陆以及面圣等要求,他们实在是不敢轻易答应。
尤其是登陆入京面圣这一条,他们更是忧心忡忡,担心此去恐怕是有去无回,甚至连死后的尸骸都难以寻觅。
当天夜幕降临,刘志明等人返回了台湾。
一到台湾,他们便迫不及待地纷纷劝谏刘国轩,希望他能够慎重考虑此事。
刘国轩听了众人的劝说,心头猛地一震,他暗自思忖道:“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如今既然已经与清军交手,倒不如索性归顺大清。即便不能被封为公侯,只要能过上富贵安稳的余生,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当晚,刘国轩下定决心,给施琅写了一封回信,表示愿意尽力劝说延平王郑经归顺大清。
这封信送出,半夜时分,施琅就得到了这个好消息。
他兴奋得立刻精神抖擞起来,连忙将熟睡中的李光地唤醒:“光地……光地,别睡啦!”
“呃……提督大人,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李光地迷迷糊糊地应了一声,然后一个激灵,从床上一骨碌坐了起来。
“光地啊,刘国轩已经同意投诚归顺,这可真是一件大好事啊!不过,现在还需要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前往台湾,一方面要和刘国轩商议投诚的具体事宜,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劝说冯锡范也投诚。毕竟,如果冯锡范不同意归顺,那么这场战事恐怕还是难以避免啊。”施琅一脸郑重地对李光地说道。
李光地闻听此言,心中已然明了,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提督大人,我明白了。李光地愿意前往台湾,凭借我这三寸不烂之舌,定当竭力劝说冯锡范归顺。”
施琅闻言大喜,连忙说道:“好!如此甚好!那施琅就替台湾的百姓苍生,谢过光地兄了!”说罢,施琅拱手作揖,向李光地表示诚挚的谢意。
李光地见状,赶忙上前扶住施琅,说道:“施琅将军言重了,这等大事,本就是我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大功劳,多谢施琅将军赐给我李光地了。”
二人相视一笑,彼此都心知肚明,这一趟前往台湾,如果能够成功说服冯锡范归顺,那么不仅可以避免一场无谓的战争,还能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