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默默的听完奏折,随后叹了口气说道:“施琅,施琅澎湖决战之前给朕上的折子,说拿到澎湖后,应立刻尽剿台湾,如今他变了!”
“皇上,上天有好生之德,施琅得了澎湖,认为台湾的老百姓是大清的子民,故不忍伤害。”陈廷敬对施琅的好感,油然而生。
“皇上,澎湖一战,台湾死伤一万五千余人,投降八千余人,剩下的几千人逃回台湾,郑氏已经失去了主力军了!”明珠瞧着手中的奏折,感慨万千。
想当年郑成功的四十万水师,如今剩下的不足万人呐。
康熙一低头,瞧到另外两道奏折,他打开一道,李光地的奏折。
李光地所说,与施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没有如此的详细。
李光地的观点,是立刻发兵攻打台湾,趁着兵贵神速,不给郑氏喘息的机会。
李光地还说道,施琅立了奇功,但不能进台湾屠城。
另外一道奏折,不用猜,就是姚启圣的奏折。
姚启圣的奏折中说道:“澎湖一战,郑军惨败,所有精锐,尽行斩溺,所有船只,尽行焚毁,郑军几成全军覆没,故应乘胜直捣台湾,似不宜迟,倘若让‘海贼’将台湾隘口收拾坚固,使后日骤难攻克也”。”
“皇上,姚启圣和李光地,均要求立刻发兵台湾啊。”索额图说道。
“是啊!唯独施琅改变了主意,要与郑氏和谈,招降!”
康熙摇了摇头:“大家商议商议,立刻进攻台湾,还是......还是招降。”
“皇上,臣赞同立刻进攻台湾,决不给能台湾喘息之机。我军虽然占据了澎湖,可无论粮草补给,还是派去援军,均比台湾困难的多。一但遇到风暴等、补给出了问题,即便胜了,也只能败退!”
“是啊皇上!臣也赞同立刻拿下台湾,解决后顾之忧!”
“臣也赞同!”
内阁大学士们纷纷附和,无论是明珠,还是索额图,无论是陈廷敬,还是高士奇等人,无一例外都表示支持立刻发兵台湾。
因为他们都深知,早一天拿下台湾,康熙就能早一天抽出精力和钱财,将其用在东北和西北的事务上。
这一点,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康熙再次拿起施琅的奏折,仔细阅读起来。
他对施琅的作战计划原本非常赞同,即拿下澎湖后,立刻发兵台湾。
然而,施琅在奏折中的观点却发生了变化。
康熙不禁感叹道:“施琅啊施琅,你立下如此奇功,为何观点就变了呢!”
但康熙也明白,施琅并非胆小,他所考虑的是台湾百姓的福祉。
施琅的奏折中所言,确实有其道理。
康熙闭上双眼,沉思片刻。他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决定。
“拟旨,施琅所求招降台湾,朕准了!”康熙的声音虽然平淡,但其中蕴含的决心却不容置疑,“限期两个月,郑氏应剃发、登陆、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