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为了确保水师的军饷和武器装备供应,可谓是绞尽脑汁。
他不仅要从福建浙江的其他财政款项中拆解挪用,还不断地变卖家产。
他甚至将自己小妾陪嫁的金银首饰、银盆、银杯子碗筷等等都拿去变卖,以筹集大量的军资,并转交给施琅。
然而,姚启圣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深知水师的后勤保障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于是又上书朝廷,请求从山东等地借粮、借军饷。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保证了水师的后勤供应。
施琅原本对姚启圣心存芥蒂,担心他会对自己进行报复。
但当他看到姚启圣,如此尽心尽力地为水师筹措军饷和物资时,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顿时烟消云散。
施琅对姚启圣的以德报怨深感钦佩和感激。
在给康熙的奏折中,施琅毫不吝啬地夸赞姚启圣懂事、识大体,是个难得的好官。
他写道:“殚心催缴粮饷,挽运不匮,加以厚资犒赏将弁,三军莫不激励思奋。”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姚启圣在后勤保障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对将士们的关怀和激励。
另一方面,姚启圣将修来会馆打理得井井有条,尽显专业风范。
他委派专业官员负责登记和安置台湾投诚的百姓,此举得到了台湾投诚百姓的高度赞誉。
只要从台湾投诚来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幼、老弱病残,均“每月发放菜银一两,米三斗”。
对于台湾协同亲属投诚、携带武器装备投诚、根据在郑军中服役年限、文武官员的不同级别、老弱病残及不愿为兵者的安置等,均有明确的赏赐和官职安排。
此后,姚启圣又派遣众多间谍潜入台湾岛,用金银财宝收买郑氏集团的内部将领、官员等。
不仅如此,他们还成功渗入郑氏集团内部,蓄意挑起将帅之间的矛盾。
同时,姚启圣不断煽动民心,致使台湾军民人心惶惶。
此时,姚启圣认为施琅屡次按兵不动,若自己能以“抚”之策收服台湾,那功劳必定远超施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寒风凛冽,姚启圣派遣黄朝前往台湾,与郑克爽领导的郑氏集团进行议和谈判。
黄朝,这位曾经是郑成功麾下的旧部,与刘国轩自幼相识,可谓是儿时好友。
他们一同成长,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但命运却在后来将他们引向了不同的道路。
黄朝最终跟随黄悟,选择投降大清,这一决定让他与昔日的好友刘国轩分道扬镳。
如今他却要以大清使者的身份踏上台湾,去劝说郑氏集团放下武器,归顺清朝。
当黄朝抵达台湾时,引起了施琅的极度不满。
施琅得知黄朝前去招降郑氏,更是心急如焚。
施琅与郑成功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他一直渴望能够彻底消灭郑氏集团,以报当年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