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康熙的心情已经跌到了谷底。
当天祭祀仪式结束后,按照惯例,康熙要对参与祭祀的官员们进行赏赐。
此次赏赐的范围涵盖了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地的衙门官员,每人都能得到二百两银子的赏赐。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康熙感到十分疲惫,仿佛身体被掏空一般。
完成所有仪式后,他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行宫。
一进入行宫,康熙便如释重负地坐在椅子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高士奇轻声走了进来,小心翼翼地说道:“皇上……”
康熙抬起头,看了一眼高士奇,然后将手中的奏折扔给了他,说道:“哎……你看看吧。”
高士奇面色凝重地接过奏折,缓缓念道: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三十日,姚启圣、施琅及臣李光地,率大清水师趁冬季季风,自铜山启航,直驱台湾。当日东北风不甚强劲,亦利于行船。然行至半途,风暴突至,千艘船虽已卸帆,仍尽被吹散。
施琅遂下令返航,然船只失控,难以转舵。九月一日,待风暴稍减,经查沉没三十余艘船、失踪六艘。
姚启圣复下令东行,然与三十日情形相同,虽冬季季风顺风,却难航行,船队难以列阵成型,更难以指挥。此番东行,与施琅所料无差,足证施琅所言非虚.......”
念道此处,众人也都惊的一身冷汗。
他们的船队尚未抵达台湾,就已经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三四十艘战船沉没,众多战将也不知所踪。
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禁担忧,如果真的到达台湾,恐怕会被刘国轩打得更惨。
康熙心中焦虑,他转向高士奇,问道:“高士奇,对于目前的局势,你有什么看法?”
高士奇略作迟疑,然后回答道:“呃……冬天的季风确实对我们有利,但是……但是攻打台湾郑氏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康熙见状,觉得高士奇的回答有些含糊其辞,于是追问:“那么,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呢?”
高士奇支支吾吾,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康熙见状,不再追问高士奇,而是将目光转向陈廷敬,问道:“陈廷敬,你对东南局势有何见解?”
陈廷敬稍稍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
“东南……臣以为,攻打台湾郑氏确实面临巨大的困难。郑经已死,冯锡范夺取了大权,掌控了郑氏。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强行进攻,不如尝试派人和谈,或许能找到一个更为妥善的解决方案。”
康熙心中略有不快,但还是强压着情绪,继续询问道:“南怀仁,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南怀仁,这个来自遥远国度的洋人,他远渡重洋来到大清,本是为了传播教义。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让他机缘巧合地进入皇宫,并拜汤若望为师。
在三藩之乱时,他更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为大清铸造并改良了火炮,立下了赫赫战功。
面对康熙的问题,南怀仁稍作思考后回答道:“陛下,汪洋大海与大陆截然不同。虽然臣是乘船来到大清国的,但对于海上作战,臣确实知之甚少啊。”
他说的的确不假,南怀仁能够抵达大清,确实是依靠船只。
但要论及行船之术,他可就一窍不通了。
毕竟,能够熟练掌控船舵的人,大多都是从小在海边长大的。
康熙心中暗自叹息,心想:“此时此刻,如果明珠和索额图在身边就好了,至少他们二人能够给朕出谋划策啊。”
然而,再多的思考也无济于事,想起来明珠,康熙突然想起身边还有一个纳兰性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