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西北地区人口稀少,但葛尔丹凭借其活佛的尊号,拥有对信徒发布命令的绝对权力。
而且,大多数人都对他言听计从,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武力,更重要的是他作为活佛的崇高地位。
康熙之所以没有将图海的奏折公之于众,原因有二。
首先,在攻打台湾郑氏的关键时刻,他不希望朝廷因为西北的事情而分心。
此时,他需要集中精力应对东南沿海的战事,确保能够顺利平定郑氏的叛乱。
其次,如果朝臣们得知了图海所汇报的情况,他们必然会要求将原本拨给东南沿海水师的银两,分出一大半用于加强西北的边防。
这样一来,康熙平定台湾的计划很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法实现。
此外,图海已经离世,即使康熙对他进行褒奖和赏赐,也无法改变他已经去世的事实。
对于图海来说,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无法亲眼看到这一切。
在这封信中,图海详细地向康熙阐述了葛尔丹的情况,并恳切地劝告康熙一定要对葛尔丹予以高度重视。
他指出,葛尔丹与吴三桂有着本质的区别,吴三桂不过是一个叛逆的臣子,他的起兵造反完全违背了天理,因此,从他起兵的那一刻起,天理就已经牢牢地掌握在了朝廷的手中。
然而,如今的局势却大不相同。
在西北,天理似乎已经被葛尔丹所掌控。
要想平定葛尔丹,其难度简直比平定吴三桂要高出一万倍!
实际上,这封信仅仅只是写了一半而已。
在信的末尾,出现了另一个人的笔迹,那便是图海的儿子诺敏。
诺敏在信中写道:
“微臣诺敏叩拜圣上,家父图海在尚未完成此信时,便不幸离世。但据微臣推测,先父的本意应该是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出兵,长驱直入乌兰木通,将葛尔丹一举歼灭于此。”
康熙缓缓地摇着头,目光凝视着图海的字迹,仿佛能透过这些字看到图海本人。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和哀伤:
“图海啊图海,你再多活三年,再给朕守三年的西北,再给朕三年的时间,朕必发兵蒙古,剿灭葛尔丹。然而……然而你为何如此急着走呢……你走了,谁给朕守这西北重地啊……”
图海的离世对康熙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深知葛尔丹的野心勃勃,一直对蒙古地区虎视眈眈,而图海正是他放在西北的一道坚实防线,用以震慑葛尔丹。
康熙原本计划在解决台湾问题后,便集中精力对付葛尔丹,可如今图海的突然离去,让他的计划全盘被打乱。
康熙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为了稳定西北局势,他必须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接替图海的位置。
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任命现任四川巡抚杭爱为西北三省总督。
杭爱在三藩之乱时曾跟随图海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也算是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
然而,与图海相比,他的名声和威望显然要逊色不少。
康熙心中明白,这或许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择,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他所能做出的最为有利的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