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人慷慨激昂地说道:“王爷,眼下横竖都是一死,若不造反,咱们只能坐以待毙;可若是反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至少能为兄弟们博取一个光明的未来,更为天下汉人争夺一寸生存之地!”
另一人紧接着附和道:“是啊,王爷!我泱泱华夏大地,怎能任由那些异族肆意践踏、掌控呢?咱们身为汉人,应当奋起反抗,恢复汉室江山!”
又有人高声喊道:“王爷,请您以天下苍生为重,为了黎民百姓不再受苦受难,赶紧下定决心反了吧!”一时间,群情激愤,呼声此起彼伏。
伴随着那一声声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的劝导之声,吴三桂面色凝重地站在那里,沉默许久之后,终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仿佛心中有着千般无奈与不甘:
“哎!事已至此,既然大家都是这般想法,那本王……那我吴三桂也别无他法,只能同意了......”
听到吴三桂此言一出,一直紧绷着神经的王屏藩这才如释重负一般,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紧握的大刀,紧接着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以头触地,语气恭敬而急切地道:
“王爷英明!既然您已然决定顺应民意,举兵反清,那么不知王爷打算何时正式起兵呢?”
吴三桂微微抬起手来,轻轻擦拭掉眼角溢出的泪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沉声道:
“诸位既然执意要求本王反清,那自然需要从长计议一番,好好谋划一下。依本王之见,就定在一个月之内吧,如何?”
“好!一切全凭王爷做主!”众人闻言,纷纷齐声应道,表示对吴三桂所言没有异议。
吴三桂再次伸手抹去脸颊上残留的泪痕,环视一周后,神情严肃地叮嘱道:
“诸位弟兄们需得牢记,此事关乎重大,万不可走漏半点风声出去,否则一旦被朝廷察觉,咱们可都要面临杀头之祸啊!
本王此番所为,既是为了诸位兄弟能够有个光明的前程,也是为了天下无数受苦受难的苍生百姓,能早日脱离苦海,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所以哪怕背负千古骂名,我吴三桂也只能如此行事了!”
就这样,在那个夜晚,西山军营里,吴三桂将这出反叛之前的大戏演绎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而在此后的每一天里,吴三桂都会赶赴一个军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戏份。
一连七日,在云南的七个军营中,所有的将领们纷纷响应。
士卒们也都听说这件事情,于是纷纷表示,要赶走满清鞑子。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夜里。
昆明城一处僻静的院落之中,只见两个身影正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开怀畅饮着。
这其中一人,正是云南府的同知大人刘昆。
所谓同知一职,从官品级别上来说相当于副知府,其职权范围仅限于处理部分事务而已。
而另一人呢,则是刘昆在云南结识的那帮狐朋狗友中的一员——毕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