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诗句缓缓脱口而出,梁清标原本平淡的面容瞬间起了变化,先是满脸惊愕之色,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之事;紧接着,他的眉头微微皱起,脸上渐渐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忧愁,似有千般思绪涌上心头。
待到整首诗吟诵完毕,梁清标沉默片刻之后,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这首诗……不知阁下究竟是从何处听闻而来?”
言语之间,语气虽然还算平静,但那微微颤抖的声音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金光见状,又是呵呵一笑,然后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在下不过是区区一介草民罢了,自然没有什么大能耐。只是曾经有幸与河南的袁赋谌先生结为密友,而这诗正是袁赋谌先生亲口所言。据他所说啊,这天底下清正廉洁之官员,若论首屈一指者,非梁清标大人您莫属呀!”
话说这一首诗,竟是那梁清标于河南之时所作。
想当初,他流落到河南时,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困境——身上携带的钱财竟不翼而飞!
无奈之下,只得被迫过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就在那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河南睢州(今睢县)人士袁赋谌在一次偶然外出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了那面容憔悴、落魄不堪的梁清标。
袁赋谌心生怜悯之情,不仅慷慨地赠予他食物以充饥果腹,更是热情地与之交谈起来。
两人相谈甚欢,仿佛一见如故。
梁清标对袁赋谌的善举感激涕零,心中涌动着无尽的谢意。
于是乎,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作,并将它郑重其事地赠送给了袁赋谌,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意。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袁赋谌见梁清标才华横溢,却因囊中羞涩而难以实现自己赴京考取功名的梦想,便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笔不菲的银两,资助梁清标踏上前往京城的征程。
这份情谊,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梁清标的心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待到梁清标终于金榜题名,入朝为官之后,他始终没有忘记袁赋谌曾经给予过自己的帮助和支持。
尽管身处官场繁忙,但他依然与袁赋谌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彼此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且说这袁赋谌,出身名门望族。
他的祖父乃大名鼎鼎的明朝兵部尚书袁可立,父亲则是赫赫有名的书画鉴赏家袁枢。
他的兄长袁赋诚也是官运亨通,曾担任多地的知县和巡抚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