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范文程来到多尔衮面前时,他接过了吴三桂的信件,仔细阅读起来。
读完之后,范文程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多尔衮见状,不禁好奇地问道:“先生,为何发笑?”
范文程捋了捋胡子,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随后微微摇头感叹道:“这吴三桂的书信,
看似句句都是投降之词,但仔细品味,其中却根本没有一个明确表达投降之意的词语。
如此巧妙的措辞,实在让人佩服啊。”
多尔衮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反复琢磨着吴三桂的书信,却始终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
过了一会儿,他忍不住开口问道:“范先生,本王愚钝,还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范文程微微一笑,解释道:“王爷,请看这封信的第一句话‘三桂承王谕’,
这里面的‘承’字含义颇深,它既可以表示三桂承认王的口谕,也可以表示三桂承接王的口谕。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承认,那就意味着这个谕旨只有皇上才有资格下达,
而三桂这样写,显然是暗示自己有意投降。
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投降二字,而是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多尔衮听后,恍然大悟地点点头,笑着说道:“原来如此,莫不是承认?”
范文程却摇了摇头,继续分析道:“如果是承认,那这谕旨便只有皇上才能下,
因此吴三桂有投降之意,却没有张口投降。
他选择用这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既给了我们足够的暗示,又给自己留了后路。”
多尔衮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吴三桂既没有说投降,却做了投降之事。
范文程接着说道:“如今吴三桂要承王口谕,以身做饵,诱敌深入,
只要我大军直入山海关,便可以将吴三桂形成犄角,首尾夹攻李自成,一战定乾坤!”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多尔衮被他的话语所打动,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他紧紧握住拳头,坚定地说道:“好!既然如此,本王决定立刻率领大军出征,与吴三桂一同夹击李自成!”
范文程微笑着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之色。
多尔衮听了这话,心中顿时激动起来,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不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范文程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王爷所言极是,如今正是我们大展宏图的时候,绝对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啊!”
接着,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吴三桂虽然没有直接投降,但从他这封书信来看,通篇都是投降之意。但其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
“哪一段话?”多尔衮好奇地问道。
“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安民,所发檄文,最为严切。
更祁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帛亦得,何事不成哉。”范文程缓缓地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