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皇帝念及他为大清立下的赫赫功绩,追谥“文毅”,并亲自撰写碑文,立碑于其墓前,以示纪念。
至此,以魏裔介为首的汉人集团,在与议政王的激烈斗争中,终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较量不仅仅是权力的争夺,更是满汉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魏裔介作为汉人代表,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为汉人在清朝政权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后来将大学士改为内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殿阁大学士分别设有满、汉各两人,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此外,还设立了协办大学士,同样设有满、汉各一人。
学士的人数则不固定,多时可达数十人。
这种制度安排既体现了满汉官员的平衡,又保证了政府机构的高效运作。
康熙也借此机会,通过日讲的形式,处理了许多朝政事务。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了解了国家的现状和问题,还培养了自己的治国理政能力。
与此同时,在安亲王府内。
康亲王向众人汇报说:“魏裔介辞官归隐时,仅带走了皇帝赏赐的少量财物和几个奴仆。”
这句话显示出魏裔介的清廉和谦逊。
尽管他在政治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离开时却选择了低调行事,没有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
安亲王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之色,说道:“想不到魏裔介如此清廉,竟然没有多少财物。”
康亲王听后,轻轻叹息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和感慨:“唉,我从宫里得到的消息,魏裔介是给皇上行三跪九叩礼之后,腰就已经不行了。”
说罢,他微微摇了摇头。
这时,康亲王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微笑,眼中闪过一丝释然,接着说道:“看起来,魏裔介身体不行了,此后也不会与我们作对了,放他一马吧!”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妥协的情绪。
事实上,几位王爷心中都明白,此时的魏裔介已经无法对他们构成任何威胁。
如果继续迫害魏裔介,不仅会引发天下士子的不满,甚至可能激起康熙的愤怒。
因此,议政王们也逐渐想开了,不再纠缠于此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权力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缩小。
自从康熙十年开始,原本由八王共同议政的局面逐渐消失,康熙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自此以后,康熙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将权力完全集中在自己手中的皇帝。
康熙十年九月初五。
这天九门刚刚打开,自永定门来了一匹快马。
骑马之人一看就是个传信的官吏。
只见他浑身脏兮兮的,头发也是乱糟糟的,头上的帽子也变了型,看起来很是滑稽。
再看此人,脸色黝黑,且瘦弱不堪。
刚刚来到永定门前,就被守卫拦住了:“唉......这城内不能骑马,下来.......”
这人也不下马,从身上掏出一块腰牌,冲着守卫喊道:“福建八百里急奏,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