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好,只要有人数限制,这驿馆就能忙活得开。”
康亲王接着说道:“允许贝勒携带仆役二十五名、马五十匹;允许贝子携带仆役二十名、马四十匹,所用的口粮、草料沿途的驿站按这个数目支给。”
“好,就依康亲王所言,由礼部拟定,向诸位贝勒贝子通知,以后就按此规定出行。”康熙皇帝说道。
散朝之后,康熙皇帝心情不佳。
这议政王公然驳回魏裔介的上书,他其实早就料到了,但心中还是愤愤不平。
且说如果不是自己与康亲王谈判,分别退让一步,那这事情万万是做不成的。
再说这康亲王,既驳回了魏裔介的上书,又与皇上谈判增加一倍的人数与马匹。
他不仅没有得罪贝勒贝子,甚至还得到了贝勒贝子们的支持,成了他们心中救世主。
毕竟他们亲自出面替自己说情,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康亲王两面讨好,而康熙却两边都讨不到好。
想到这里,康熙也无奈地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比起背后那数十万的满人来说,他实在无法因这些小事得罪他们。
必要时,他只能选择牺牲大义,以维护满人的利益。
说了也是白说,康熙接下来要忙碌的,便是即将到来的康熙九年的科举考试。
康熙和他的父亲顺治一样,对科举非常重视。
他们坚信只有通过科举选拔出的人才,才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国家。
然而,在满人之中,像明珠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大多数满人官员都是出自朝中重臣或勋贵家庭的子弟,他们凭借家族背景而非学识走上仕途。
因此,满人官员普遍缺乏读书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信奉孔孟之道。
正因为如此,康熙对康熙九年的会试格外重视。
康熙正式任命大学士魏裔介为正考官,礼部尚书龚鼎慈、刑部左侍郎王清、内国史院学士田逢吉为副考官。
考官名单一公布,在京中的举人士子们,都非常的高兴。
就拿李光地来说,他最喜欢魏裔介,认为魏裔介乃天下举子的榜样,又是清廉的宰相。
而陈梦雷则更喜欢龚鼎慈,这可是大学问家、作诗作赋闻名天下。
此时,安亲王的府中。
“王爷,有一人自称湖南道御史李之芳求见。”一名下人匆匆赶来,向安亲王禀报着。
安亲王抬头看了看这名下人,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带他去书房,本王一会儿就过去。”
说完,便继续低下头,专注地看着手中的书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半个多时辰后,安亲王终于看完了手中的书,轻轻合上书本,然后站起身来,缓缓走到门口。
这时,下人又来到安亲王身边,低声说道:“王爷,那李之芳已经在书房等候半个多时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