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叶子迅速记录下指令,指尖划过平板时带着急促的节奏:“明白!我会立即转告曲总,将海外业务重心暂时收缩,优先保障国内客户的技术支持与授权对接。”
楚千澜靠在椅背上,目光扫过窗外高大的科研楼,指尖无意识地轻叩桌面。
海外巨头的联合诉讼看似来势汹汹,但核心诉求无非是拖延星源探索的扩张节奏,动摇市场信心。
只要国内基本盘稳固,这场舆论战便已赢了大半。
实际上,楚千澜从来就没有想过,让星途EdA工具与星象指令集在短时间内扎根海外市场。
不管星源探索的技术多么先进,都无法与生态完善、已经垄断市场的现有EdA工具相比较。
国内的厂商愿意使用星途EdA工具与星象指令集,不仅仅是因为授权价格低,技术完善,还有以往经常被国外半导体巨头区别对待,被迫答应各种不平等合约的因素。
即便如此,到现在前来试用,并确定要购买授权的厂家也并不多。
略作沉吟后,楚千澜打开前段时间搜集的资料,将一条关于因特尔通过授权条款不清晰,最后夺取一家小公司技术的文章发布到海外。
这条新闻如同投入海外舆论场的深水炸弹,短短三小时便被科技媒体疯狂转载。
文中详细披露因特尔利用授权协议中的模糊条款,以“技术侵权”为由起诉一家初创芯片设计公司,最终通过漫长诉讼拖垮对方现金流,低价收购其核心专利的完整过程。
文章中附有法院判决书截图与内部邮件佐证,证据链完整到无可辩驳。
《硅谷科技报》快速反应,在社交媒体发布文章“因特尔惯用的‘专利陷阱’!初创公司十年心血最终成他人嫁衣”。
评论区瞬间被愤怒的网友攻占。有曾遭遇类似经历的小企业主现身说法,控诉巨头利用诉讼成本优势扼杀创新;
更多网友联想到此次六家企业联合起诉星源探索,纷纷质疑“这不是维权,是垄断围剿”。
海外社交平台上,“因特尔专利掠夺”的话题快速发酵,与“星源EdA诉讼”形成鲜明对冲。
原本被引导聚焦“星源探索侵权”的舆论,逐渐转向对半导体巨头垄断行为的声讨。
有技术博主制作长图,梳理出新思科技、楷登电子等六家企业近五年发起的137起针对新兴企业的诉讼,胜诉率不足30%,但有82%的被告企业因资金耗尽被迫放弃技术研发,数据触目惊心。
楚千澜通过女娲系统实时监控舆情,看到海外舆论风向逐渐逆转,脸上多出一丝满意。
他将这篇文章发出去,就是为了让因特尔吸引舆论,将星源探索侵权的话题压下去。
现在看来,他的策略算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