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千澜指尖在桌面轻叩,眼中闪过一丝亮色。
这种光刻技术,科技图书馆里也是有的,但想要实现,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比正常光刻机还要多一些。
对于深蓝半导体来说,研发光刻机亦或者放大光刻空间,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光刻机已经是成熟的技术方案,深蓝半导体只要想办法规避其中的专利,就可以造出符合使用要求的光刻机。
放大光刻空间虽然能够规避大量的核心专利,但这属于全新的研发,所有难题都要深蓝半导体的技术团队自己解决。
然而,想到女娲系统的存在,楚千澜心中也有了决定。
“放大空间规避非核心专利?这个思路倒是新颖。但光刻机的核心诉求是精度与稳定性,放大体积后,光学系统的校准、工作台的振动控制肯定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
张北光上前一步,打开平板,上面呈现出一个三维模型图:“楚总放心,我们做过仿真测试。将机身横向放大200%,非核心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可从±0.005微米放宽至±0.01微米,可以避开87项国外非核心专利;
光学系统方面,我们采用‘分段校准’方案,通过额外增加的激光定位模块,补偿体积放大带来的光路偏差,精度能稳定在原有水准;
工作台振动问题,恒川机械已定制出加强型阻尼基座,能将高速运转时的震颤幅度控制在0.002微米以内,完全满足45纳米光刻要求。”
王世杰在一旁补充道:“更关键的是成本优势!放宽精度要求后,国内厂商能生产的零部件比例从35%提升至92%,单台光刻机的制造成本可降低40%。
而且核心部件的专利绕开方案也有了进展,张北光团队已找到12项替代技术路径,正在进行原型测试。”
楚千澜俯身盯着模型图上的标注,指尖划过放大后的机身结构:“这个方案可行,但要把握两个关键。
第一,核心部件的专利绕开必须彻底,不能给国外厂商留下诉讼漏洞;第二,体积放大不能影响量产效率,深蓝半导体未来的产能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张北光立刻应声:“楚总放心,核心专利绕开我们采用‘反向设计+功能等效’双路径验证。
比如光刻胶涂布模块,我们放弃国外主流的‘旋转喷涂’专利,改用‘狭缝挤压涂布’技术,实测涂布均匀度误差仅0.003微米,完全达到要求;
量产效率方面,我们优化了晶圆传送臂的运动轨迹,虽然机身放大,但单批次晶圆处理时间仅增加0.8秒。
通过增加并行处理单元,整条产线的年产能可以稳定在33万片以上,足以支撑繁星科技和下游合作厂商的需求。
当然,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女娲系统测算,与现实肯定有所差距!”
王世杰补充道:“我们还做过测算,放大版65纳米光刻机的研发周期预计12个月,只比复刻原版增加了3个月;
量产成本降低40%,这意味着后续扩产时,我们能以更低的投入快速搭建新产线,应对芯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