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二代 优点 名字(2 / 2)

另一边,星源探索的芯片实验室里,气氛却一片火热。

钟长风团队围在巨大的显示屏前,对比自研EdA工具与市面上主流EdA工具的功能差别。

接下来,他们准备将一些比较实用的便捷功能,在EdA工具上实现。

钟长风指着屏幕上的功能对比表,语气带着几分兴奋:“楚总,我们对比行业主流的EdA工具,发现‘一键生成流片文件’和‘跨模块参数同步’这两个功能,是工程师反馈最强烈的痛点。

现在我们的工具已经实现了基础版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优化交互逻辑,让操作更直观。”

楚千澜俯身查看,屏幕左侧是自研EdA工具的界面,右侧是某国外品牌工具的界面。

国外的EdA工具都支持一键导出功能,下方还标注着“包含GdSII文件、光刻参数表、测试向量”的提示。而钟长风团队自研的EdA工具,想要导出文件,则需要经过五个步骤才能完成。

反倒是‘跨模块参数同步‘功能,是自研EdA工具的优势。

楚千澜微微颔首,“不错,我们的自研EdA工具要逐渐与国际接轨,你们根据芯片研发团队的建议,酌情优化就可以了。对了,我们的自研EdA性能如何,芯片研发团队那边有什么反馈?”

钟长风立刻调出一份测试报告,递到楚千澜面前,语气带着几分自豪:“性能方面,我们做了三轮对比测试!用自研EdA工具完成全流程芯片设计,比国外主流工具快23%。

尤其是在‘寄生参数提取’和‘时序分析’环节,因为适配了星象指令集的动态逻辑,效率提升更明显,误差率还能控制在0.8%以内。”

他顿了顿,翻到报告后半段:“芯片研发团队反馈,‘跨模块参数同步’功能最为方便!

以前修改一个参数,要手动同步到运算、存储等5个关联模块,至少花费两个小时,现在点一下‘同步’按钮,10秒就能完成,还能自动生成参数变更日志,后续排查问题也方便。”

楚千澜闻言点了点头,自研EdA工具的框架都是他编写的,具有什么优点,自然心中有数。

他目光停留在“时序分析误差率0.8%”的数值上,语气带着明确要求:“误差率控制得不错,但还能再优化。

星象指令集的动态优先级调度对时序精度要求极高,尤其是高频信号模块,误差每降低0.1%,良率会提升1-2个百分点。”

钟长风立刻掏出笔记本记录:“明白!我们会让算法团队基于星象指令集的并行运算特性,重新调整时序分析模型,争取把误差率压到0.4%以内。”

就在此时,周明远拿着一叠芯片设计图纸凑过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期待:“楚总,我们基于星象指令集,用自研EdA工具设计的低功耗嵌入式芯片已经导出GdSII文件,明天就会拿到深蓝半导体进行流片!”

“不错,明天我会去深蓝半导体,看着我们第一块芯片诞生!”楚千澜也来了一丝兴趣。

听到这里,钟长风想到了什么,开口问道,“楚总,咱们的EdA工具已经完成研发,应该给它取一个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