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栋猛地抬头,喉咙发紧。
“病历里详细记录了张淑芬对李国栋先生‘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
王教授逐字念道,
“‘患者坚信李国栋先生有严重的未被诊断出的心血管隐患及早期阿尔茨海默迹象,反复强调其饮食不当、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多次试图提供自制中药汤剂及所谓‘特效保健品’,并暗示其原生家庭子女对其不够关心,唯有她才能提供真正的照料。’医生在此处做了重点标注:‘患者描述时表情满足,对被照顾者的依赖表现出强烈的愉悦感。’”
李国栋眼前闪过那些熨烫平整、带着茉莉香味的衬衫,那杯永远42度的热茶,还有张淑芬递药时那混合着“关切”与奇异满足的眼神。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他强忍着呕吐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
王教授翻到后面的评估部分,
“医生结合其长期行为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夸大他人病症、伪造或诱导病症(如提供错误药物)、在医疗过程中寻求关注和扮演关键拯救者角色——明确给出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Sbp)’的初步诊断。同时,医生也记录了她强烈的偏执倾向,认为周围人都在‘误解她’、‘剥夺她照顾的权利’,并存在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表现为对特定年代(如1987年)、地点(纺织厂)的回避和强烈情绪波动。”
另一位姓李的专家紧接着说道,他的声音中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感慨和深深的叹息:
“Sbp,也就是‘孟乔森综合征代理型’,这是一种极其隐秘而又极度危险的精神障碍。施虐者,往往是那些负责照顾他人的人,他们会蓄意地制造、夸大或者编造被照顾者——通常是儿童、老人或者病弱者——的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症状。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对于关注、同情、被需要感甚至掌控感的一种病态需求。”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这些施虐者通常会表现得非常‘尽责’,仿佛他们对被照顾者的关怀无微不至;同时,他们也会显得‘充满爱心’,让人觉得他们对被照顾者的爱是如此的深沉。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表象,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却是极其病态的。”
专家的语气越发沉重:
“这些人常常成为医疗机构的常客,因为他们会不断地带被照顾者去看病,以证明被照顾者确实存在各种疾病。而医生们往往会被他们的表象所蒙蔽,轻易地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从而给予被照顾者不必要的治疗。这样一来,施虐者就成功地博得了他人的信任。”
最后,该专家提到了张淑芬的案例,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痛心:
“张淑芬的情况尤为严重。她的病态行为持续的时间之长,竟然跨越了数十年!而且,她的施虐对象也不断地发生转换,从她的丈夫,到她的女婿,再到李国栋先生。这种模式的顽固性和破坏性,都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王教授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不仅如此。结合这三本病历,以及她在法庭录音中指导小雨下药的行为,还有之前发现的阁楼日记里那种偏执的占有欲(‘要让他永远属于我’),我们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张淑芬同时符合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表现为普遍的不信任和多疑,将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容易记仇。而她的ptSd,很可能源于1987年纺织厂那场涉及李国栋先生亡母的‘意外’事故,那场事故成为她扭曲心理的一个核心创伤点,埋下了嫉妒、执念和病态补偿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