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楚秋儿的功绩(2 / 2)

这里没有闪光灯,没有全球头条,只有永远弥漫在空气中的塑料加热后的微甜与刺鼻混合的气味,以及流水线永无止境的“咔哒”声。

“沈厂长,三号线的注塑机又出问题了,模具有磨损,出来的配件毛边严重!”

一个满头大汗的车间主任跑进她的办公室,语气焦急。

“沈厂长,楚氏集团那边刚通知,原定下周交付的那批外壳,验收标准又提高了,公差要求比之前严了一倍!这根本做不到啊!”

负责技术的工程师拿着文件,眉头拧成了疙瘩。

“沈厂长,食堂反映这个月菜价涨得厉害,预算快超支了,工人们都在抱怨饭菜没油水……”

后勤主管也来凑热闹。

沈清秋坐在那张略显陈旧的办公桌后,身上穿着和工人同款的蓝色工装,只是洗得更干净些。

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疲惫,但眼神却比刚进厂时坚定了许多。

曾经的沈家大小姐,如今已经能面不改色地处理这些繁杂琐碎、却又关乎工厂生存和几百号人饭碗的具体问题。

“模具问题,立刻联系维修班抢修,同时启用备用模具,不能停线。告诉维修班长老李,如果下午三点前修不好,他这个月奖金扣半。”

她语速平稳,条理清晰。

“楚氏的标准……我去跟他们采购部沟通。王工,你带技术组立刻研究工艺,看能不能通过调整参数逼近新标准,实在不行,我们再想办法。记住,抱怨没用,解决问题才有用。”

“食堂预算……张主管,你把最近三个月的采购明细拿给我看。菜价涨了,我们可以考虑换几家供应商比价,或者调整一下菜品结构,少做一个荤菜,增加一个半荤,保证分量和口味。工人的情绪要安抚,但不能无限制增加成本。”

她一个个问题处理过去,没有惊天动地的决策,只有基于现实的最优解。

曾经的商业管理知识,在底层摸爬滚打的历练中,被磨去了浮华,沉淀为一种更接地气、更坚韧的生存智慧。

然而,真正的“微小闪光”,并非来自这些日常的管理工作,而是发生在一个看似寻常的下午。

厂里有个老工人,大家都叫他老张头,在厂里干了快二十年,技术没得说,就是脾气倔,认死理。

他儿子前年出车祸走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孙子跟着他过。

老张头一把年纪,除了厂里的工资,就靠晚上去捡点废品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

这天,老张头在操作一台老旧的冲压机时,因为长时间加班精神不济,手指被模具刮掉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

工友赶紧把他送到厂里的医务室简单包扎。

车间主任按规定上报,意思是要按流程处理,可能还要扣点安全绩效。

老张头一听就急了,拉着车间主任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