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婉儿峰顶论道,彼此印证,道心愈发通透之后,赵南并未耽搁,将紫雷峰一应事务再次交由陆尘、樊妙晴打理,并特意去探望了仍在缓慢恢复元气的苏婉儿,叮嘱她安心修养,随后便彻底封闭了洞府。
师尊的指点言犹在耳,如暮鼓晨钟,敲醒了他因修为暴涨而可能产生的一丝自满。元婴后期,重在“悟”而非“积”。这“悟”字,便是横亘在他与更高境界之间的第一道,或许也是最艰难的一道关隘。
洞府之内,万籁俱寂,唯有灵气如雾,缓缓流淌。赵南盘膝坐在寒玉床上,摒弃所有杂念,将心神彻底沉静下来。
他首先尝试的,是内视己身,观察那元婴体表自然生成的玄妙道纹。这些纹路,是他道基与《太初经》功法,结合自身对雷、水等力量的感悟,在晋升后期时自然显化,可视为他自身所触法则的某种“雏形”或“印记”。
神识如最精密的刻刀,细细描摹着那些繁复无比的纹路。雷纹蜿蜒,带着毁灭与生发的矛盾气息;水波流转,蕴含着至柔与至坚的双重道韵。他能感受到这些道纹与他灵力运转、神通施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甚至能隐隐引动外界相应的天地灵气。
但,也仅止于此。
当他试图越过这“现象”,去追溯、去理解构成这些道纹的“本质”时,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那仿佛是在隔着一层坚韧而模糊的纱幔,去窥探纱后世界的真实面貌。他能看到光影变幻,能感受到气息流动,却始终无法真正触及那支撑起这一切的、最根本的规则骨架。
法则是什么?它是如何构成这雷霆的狂暴与生机?是如何定义这流水的柔韧与冰寒?它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决定着天地万物的运行与生灭。
赵南心神凝聚,尝试着将神识脱离元婴道纹,向外扩散,与这紫雷峰,与这方天地更深层次地交融。他“看”到了空气中跳跃的雷灵粒子,“听”到了地脉深处灵气的汩汩流动,“感”到了草木生长的微弱节奏,甚至能捕捉到光线穿透云层时那细微的波动。
这一切,都遵循着某种既定的、玄奥的轨迹。
他试图去捕捉那轨迹,去理解那背后的“理”。
然而,神识所及,皆是表象。那更深层次的“理”,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看似清晰,伸手去触碰时,却只搅乱一池涟漪,破碎成无数难以理解的碎片。他感觉自己像一个站在浩瀚书海前的稚童,认得零星几个字,却完全无法理解那些典籍中蕴含的深奥义理。
一次闭关,数日枯坐,心神耗费极大,收获却微乎其微。除了对自身力量掌控更精微一分,对那虚无缥缈的法则,依旧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