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古镇的清晨总带着溪水的湿润。天刚亮透,锦绣阁的布帘就被薛娘子轻轻掀开,晨雾裹着草木的清香飘进来,落在一排排绣架上,让绸缎的光泽都柔和了几分。赵南踩着晨露赶来时,春桃已经坐在绣架前,手里拈着针,正跟旁边的李绣娘小声聊着家常。
“赵郎君来得真早!”春桃抬头看见他,笑着打招呼,“薛娘子刚把你昨天绣的粗布收起来了,还夸你针脚比前几天整齐多了呢!”
赵南笑着点头,走到自己固定的角落绣架旁。架子上放着薛娘子昨晚准备好的东西:一块浅青色的细布,几缕同色的丝线,还有一枚新换的细针——比他之前用的更细些,针鼻也更小,显然是薛娘子在逐步提高要求。
“先别急着绣,”薛娘子端着一壶热茶走过来,给赵南倒了一杯,“喝点茶润润喉,屏屏气。苏绣最忌心浮气躁,早上刚醒,心神还没定,先喝口茶,想想今天要绣的纹样,再动手不迟。”
赵南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带着淡淡的茶香,果然让晨起的昏沉消散了些。他看着布上薛娘子用粉笔画的竹叶轮廓,叶片纤细,叶脉清晰,比之前的平针难了不少。“薛娘子,今日是要学绣竹叶吗?”
“嗯,”薛娘子在他身边坐下,拿起一缕丝线,“竹叶虽小,却要绣出层次感。你看这叶片,边缘要尖,中间要宽,叶脉要细,一针都不能错。先从叶片的轮廓开始,用短针绣,针脚要比平针更密些,这样叶片才显得饱满。”
她说着,拈起针,示范给赵南看。素手翻飞间,细针带着丝线穿过布面,短短几针,一片鲜活的竹叶轮廓就显现出来,边缘整齐,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痕迹。“你试试,先绣一片小叶子,不用急,慢慢来。”
赵南学着薛娘子的样子,拈起针和线。细针比之前更难掌控,丝线也更滑,他刚绣了两针,就感觉手有些酸——绣短针需要频繁抬手、落针,比平针更耗力气,也更考验手指的稳定性。绣到第三针时,线突然在布面下打了个结,他想解开,却不小心把布戳了个小洞。
“唉,又弄砸了。”赵南有些懊恼地放下针。
“别急,”薛娘子轻轻按住他的手,“线打结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绣短针时,丝线在布下摩擦多了,容易缠在一起。你试试绣的时候,每绣三针就把线轻轻拉一下,让线保持顺畅,就不容易打结了。至于小洞,也没关系,等绣完叶片,用同色丝线在背面补几针,就能遮住。”
她拿起针,熟练地帮赵南解开线结,又示范如何补小洞:“你看,苏绣讲究‘藏针’,补的时候针脚要藏在之前的线一样,犯了错不可怕,关键是要懂得弥补,还不能留下痕迹。”
赵南看着薛娘子灵巧的手指,心里微微一动。他想起在雁门关时,王虎为了弥补新兵的失误,用身体挡住敌酋的刀;在柳林镇,林素问为了救治病患,哪怕药材不够,也尽力调整药方。这些凡人的“弥补”,没有惊天动地的法术,却带着最朴实的真诚,和薛娘子说的“藏针补洞”,竟是同一个道理。
他重新拿起针,按照薛娘子说的,每绣三针就轻轻拉线,果然不再打结。手指依旧发酸,可他不再急躁,而是专注地盯着布上的竹叶轮廓,一针一线地绣着。绣坊里很静,只有绣娘们偶尔的小声聊天,和丝线穿过布面的“沙沙”声。
“春桃,你娘昨天是不是又催你相亲了?”李绣娘笑着问,手里的针却没停,还在绣着布上的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