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丹成初功(1 / 2)

丹房内刺鼻的焦糊味尚未完全散尽,如同失败的阴霾,顽固地萦绕在空气之中。赵南盘膝坐在微凉的地面上,双目紧闭,神色沉静,仿佛老僧入定。然而,他的识海之内,却正进行着一场激烈而精密的推演。

地火每一次跳跃的温度变化,灵力注入控火法阵时细微的强弱调整,药液在不同火力下翻滚融合的状态……方才那短暂却失败的过程,被拆解成无数个碎片,又在神识的强大运算下不断重组、模拟、修正。

他不再将地火视为一个整体,而是尝试去理解它的“呼吸”,它的“脉搏”。地火并非死物,它源自大地肺腑,自有其狂暴而原始的韵律。强行压制,只会适得其反;唯有顺势引导,方能为我所用。

“炭火如温顺家犬,地火似旷野烈马……”赵南心中明悟渐生,“驾驭之法,岂能相同?”

一个时辰的租用时间很快过去。他没有急于再次开炉,而是平静地起身,清理干净丹炉,默默离开了这间弥漫着失败气息的黄字号丹房。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为何失败,以及重复失败。

接下来的两日,赵南并未立刻再次尝试炼丹。他做出了一个看似浪费,实则至关重要的决定——他再次来到公共丹房区,却没有租用丹炉,而是**花费了整整二十点贡献点,租用了一间玄字号丹房的单纯“感知位”**。

所谓“感知位”,并非用于实际炼丹,而是丹房为一些初学者或需要熟悉新地火环境的弟子特设的席位。位置就在地火口旁,允许弟子在此打坐,纯粹以神识和灵力去感知、沟通、尝试控制地火,而不投入药材,避免浪费。

这是一个笨办法,却也是最扎实的办法。

赵南盘坐在灼热的地火口旁,无视那扑面而来的热浪,缓缓闭上双眼。神识如同最纤细的触丝,小心翼翼地探向那喷涌不休的赤红火舌。

“轰——”

狂暴、灼热、充斥着毁灭气息的火元力瞬间冲击着他的神识感知。他稳住心神,没有强行对抗,而是如同观察一头沉睡的猛兽,细细体会着它每一次吞吐的节奏,火焰内部力道的强弱分布,以及自身灵力通过控火法阵注入时,所引起的每一丝微妙变化。

他发现,地火并非一成不变的猛烈。在其汹涌的表象之下,存在着极其细微的、周期性的波动。如同人的呼吸,有强有弱。控火的关键,不在于时时刻刻用强力压制,而在于抓住其波动的韵律,在其势弱时稍稍加力扶持,在其势强时微微引导宣泄,如同高明的骑手,顺着马儿的奔跑节奏施加影响,方能驰骋自如。

同时,他也反思了泉水添加的时机和比例。地火火力远胜炭火,药液蒸发速度更快,以往的经验必须调整。或许应该在投药初期,就适当增加少许泉水,以抵消地火的猛烈蒸发,为后续凝丹保留足够的水分和缓冲空间?

时间在专注的感知中飞速流逝。二十贡献点换来的两个时辰,赵南心无旁骛,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与地火的“沟通”之中。额角汗珠滚落,尚未滴下便被高温蒸干,但他恍若未觉。

当他从那种玄妙的感知状态中脱离出来时,虽神识消耗颇大,脸上却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明之色。对地火的恐惧和陌生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初步的、基于理解的熟悉感。

是时候再次尝试了。

他没有休息,直接花费十个贡献点,再次租用了一间黄字号丹房。

熟悉的狭小空间,熟悉的黑沉火口,熟悉的陈旧丹炉。但赵南的心态已然不同。

他平静地开启地火,赤红的火舌再次喷涌而出。这一次,他的动作不再有最初的生涩和惊慌。神识早已铺开,精准地捕捉着地火的每一分波动。手中控火法诀沉稳变幻,灵力输出不再是笨拙的猛增猛减,而是化作一连串细微而流畅的调整,如同经验丰富的舵手,轻巧地拨动着船舵,引导着火焰这头“烈马”,渐渐趋于稳定。

火力,被控制在一个恰到好处的范围,既不过猛导致药性焦糊,也不过弱无法逼出药力。

投入黄精。神识密切关注着其在炉内的情况,在地火稳定的灼烧下,黄精迅速软化,渗出晶莹的药液,过程顺畅。

投入茯苓、甘露草……各种辅药依次投入。赵南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分心。他根据之前感知到的经验,在某个恰当的时机,手指轻弹,将清冽的泉水以一道纤细的水线注入丹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