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又见了郑教授。郑教授很气愤,认为这是对大学生创业的打击,表示会联合其他老师向学校施压,保住这个“产学研”典型。
王钦然后去见了被取保候审的吴建国。吴建国吓坏了,但坚称账目和业务都没有问题。
王钦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举报信瞄准的是“资本主义经营”这个政治敏感点,在当时的背景下非常致命。硬扛是不行的,必须化解对方的攻击势头。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将事情闹大,但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他让柳明月连夜写了一篇情况说明,重点突出“求是电子”在解决大学生勤工俭学、促进产学研结合、填补市场空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贡献,弱化盈利色彩,上升到的政治正确的高度。同时,subtly点出可能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才是改革的阻碍。
这篇文章,他没有交给调查组,而是让柳明月通过她的关系,直接送到了省报一位相熟的记者手里!
同时,他让东北的赵大军以“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的名义,发来一份“强烈声援”和“请求保护改革新生事物”的公函,寄往省市各级相关部门。
他还让深圳的郭强,以港商客户的名义,发来询问函,表达对订单交付的担忧和对投资环境的关切。
多管齐下!
一时间,关于“浙大学生企业被查封”的事件,引起了小小的波澜。省报的内参刊登了那篇文章,虽然只是在小范围内传阅,但足以引起一些领导的注意。
调查组感受到了压力,态度不再像最初那样强硬。
就在这时,王钦使出了杀手锏:他主动找到调查组,表示愿意将“求是电子”的部分利润(过去一年的)捐献给学校作为科研基金,并扩大招收困难学生勤工俭学的比例,将其彻底明确定位为“校办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此举极大地缓和了矛盾,给了各方面一个台阶下。
最终,事件的处理结果下来了:“求是电子”存在超范围经营问题,罚款一千元,责令限期整改(缩小门市规模,强调服务性质),但不构成“投机倒把”,更不涉及“资本主义”,恢复经营。
一场巨大的风波,终于有惊无险地化解。
王钦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事后查明,举报者果然是那个本地电子厂的老板,他眼看竞争不过,便使出了阴招。
经过此次风波,“求是电子”虽然伤了点元气,但声誉反而更响,与学校的关系也更加紧密。王钦的危机处理能力和背后隐约显现的能量,让人不敢再小觑。
但王钦也从中吸取了深刻教训:在改革初期,做生意不仅要考虑市场,更要时刻注意政治风向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他变得更加谨慎,也更加成熟。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次危机,让他看到了繁华背后的暗流涌动。
未来的路,必须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