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分红前的布局(2 / 2)

“凭我们能帮他完成销售任务,而且更快回款。”王钦早已想好说辞,“年底了,各个销售点都有任务压力。我们一次性拿货量大,虽然价格可能略低一点(按批发价),但能让他快速回笼资金,盘活库存。我们只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可靠的还款能力。”

他顿了顿,补充道:“卫东哥,你那个大队会计的关系,这次要用上了。我们可以请他做中间担保人,甚至……可以给他一点好处费。让他跟供销社的人说,我们是公社委托来集中采购的。”

“冒充公社采购?”孙卫东惊得张大了嘴。

“不是冒充,是‘代购’。”王钦纠正道,“我们为社员服务,集中他们的需求,统一购买,节省大家时间。大队干部乐见其成,说不定还会表扬我们。”

赵大军和孙卫东被王钦大胆而缜密的计划震住了,心跳加速,既感到害怕,又无比兴奋。

“干了!”赵大军一拍大腿,“兄弟,你说咋办就咋办!”

“好。”王钦部署任务,“大军哥,你明天去找供销社主任,按我刚才说的谈。卫东哥,你再去一趟刘家公社,务必敲定大队会计这边,好处费可以给到销售额的一成。我负责统筹资金和最终选品。”

三人又详细商量了细节,包括价格区间、运输方式(借板车)、如何分摊风险等等。王钦条理清晰,考虑周全,仿佛操盘过无数次类似的项目,让赵孙二人彻底心服口服,唯他马首是瞻。

会议结束,王钦离开知青点。夜色深沉,寒风刺骨,但他的内心却火热一片。

这是他第一次组织起像样的商业行动,涉及赊销、公关、物流多个环节。成败与否,直接影响他后续的计划和信誉。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第二天,计划紧张地推进。

王钦向图书馆请了半天假,带着全部身家,跑遍了市里的百货大楼和几个大供销社,对比价格和质量。他最终选定了一款物美价廉、牌子不响但实用的暖水瓶,以及一款坚固耐穿的农田胶鞋作为主推产品。

赵大军那边遇到了点麻烦,供销社主任起初不同意赊账。但赵大军按照王钦教的,反复强调“公社担保”、“现金结算”、“量大从优”,最终磨得主任松了口,同意他们支付三十块定金,赊走价值一百五十块的货,但要求三天内必须回款。

孙卫东那边则异常顺利。大队会计一听有这好事(自己能拿好处费,还能在社员面前卖个好),立刻拍胸脯保证,甚至主动提出可以借用公社的仓库暂时存放货物,方便交易。

一切准备就绪。

周五晚上,王钦、赵大军、孙卫东三人,用借来的板车,将二十个暖水瓶、三十双胶鞋以及一些肥皂、手套等小商品,小心翼翼地拉回了知青点藏好。

看着堆满角落的“货物”,三人既紧张又激动。

“兄弟们。”王钦看着赵大军和孙卫东,语气凝重,“成败在此一举。明天,按计划行事!”

夜色中,三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