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1章 垓下楚歌散霸业,白登胡骑困龙庭

第11章 垓下楚歌散霸业,白登胡骑困龙庭(1 / 2)

公元前202年,寒冬十月,北风呼啸,汉王刘邦率领大军一路追击项羽,终于在固陵这个地方追上了项羽,面对疲惫不堪的楚军,汉王原本信心满满,脸上也露出了一个迷人的微笑,感觉可以一战拿下楚军,结束这该死的战争,让天下归于和平。他之所以如此的自信,是因为他早已经和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约定好了,三路大军合围,共同攻击楚军,一战歼灭项羽。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事情发生了变化,让原本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又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因为他约好的两个人未能如期到达指定地点,现在就只有他一个人面对项羽。项羽那何其的敏锐,一看就刘邦一个,心想你怎么敢的,看我不把你揍得满地找牙。于是带领楚军就开始攻击汉军。楚军虽然疲惫,但那股子勇猛劲让人看了那是不寒而栗,结果不到一盏茶的时间,汉军就被打败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那可不是吹的。汉王一看这情形,而自己又打不过项羽,心里已经咒骂了韩信和彭越100遍。此时汉王虽然心里十分的气愤,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撤退,坚守阵地,做起了缩头乌龟,任凭楚军怎么叫阵就是不搭理。汉王回到大帐里就开始焦躁不安、来回踱步,最终还是没忍住向张良抱怨起来,一脸愤懑的说:我之前明明已经和韩信、彭越约定好了,三路大军一起进攻项羽,可他们却迟迟不到,你说这是为什么?楚军的反扑让我军大败,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张良摸了摸胡子,微微一笑,回答说:大王,现在楚军即将被击败,韩信和彭越之所以迟迟不来,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好处呀,没有好处他们怎么会来拼命呢?这样一分析,他们不来也就能够理解了。如果大王能够给他们一个承诺,在灭掉项羽后与他们共享天下,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他们还不得屁颠屁颠的率军前来支援。张良接着说到:韩信虽然被封为齐王,但这个齐王的封号并不是大王真心实意的封的,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稳住韩信实行的权宜之计,韩信自己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呀!没有正式的任命,那韩信心里一定感到十分的不安;彭越在经过了一番激战之后平定了梁地,大王却因为魏豹的缘故只任命彭越为相国,可如今魏豹已死,彭越也想当王,而大王却迟迟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刘邦略一思索问道:那依你之见,我现在该怎么做呢?张良微微一笑,继续说到:大王,操作也比较简单,您下一纸诏书,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土地封给彭越,让他做真正的梁王;再将陈地以东至海边的土地封给齐王韩信,让他名正言顺的统治齐地。韩信的老家在楚地,他的内心一定很想得到这些土地。如果大王能够用这些土地来封赏他们,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再推脱不来就没有理由了,而有了他们二人的加入,想要击败如今的楚军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汉王虽然心疼土地,但眼下情况危急,只能忍痛割地了,等完事再跟你们算账。于是汉王就咬着牙说道:就按你说的办吧!一点不出张良所料,任命的诏书一下,这两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立马就率军前来支援,一起围攻项羽。

十一月的时候,刘贾率领汉军浩浩荡荡的向南出发,渡过了淮河,包围了寿春,然后派人去诱降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再得到了一系列的许诺之后,又分析了一下当下的局势,最终决定背叛楚国,并率领舒城的军队屠杀了六城,来给自己向汉王交一份投名状,然后带领九江的军队前去迎接黥布,并与他一同屠杀了城父,随后带兵与刘贾会合。?

十二月,寒冬腊月,项羽率领着他那已经疲惫不堪的军队,终于抵达了垓下这个地方。此时的他,兵力已然严重不足,而粮草也几乎耗尽,面对强大的汉军,他虽然奋勇交战,但终究未能取得胜利,只能无奈地退入营垒之中。然而,更糟糕的还在后头。就在项羽退守营垒的当晚,他忽然听到汉军的四面八方都传来了阵阵楚歌。那歌声如泣如诉,仿佛是从楚地传来的一般。项羽大惊失色,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绝望的情绪: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吗?为何楚人会如此之多?在这绝望的氛围中,项羽无法入眠。他索性起身,在营帐中独自饮酒。酒入愁肠,化作了一首慷慨悲歌。项羽一边悲歌,一边泪流,那泪水仿佛是他心中无尽的哀伤与无奈的宣泄。而他的左右随从们,也都被这悲壮的场景所感染,纷纷哭泣起来,却没有人敢抬头去看项羽一眼。在这悲痛欲绝的时刻,项羽做出了一个决定——突围。他骑上了他那匹心爱的骏马“骓”,率领着八百多名忠诚的壮士骑兵,趁着夜色的掩护,向南突围而去。天亮时分,汉军才惊觉项羽已经突围,于是急忙派遣骑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一路狂奔,渡过了淮河,但此时跟随他的骑兵却只剩下了一百多人。

当他们到达阴陵时,项羽却不幸迷了路。他焦急地四处张望,恰好看到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便赶忙上前问路。然而,这位农夫却欺骗了他,告诉他“向左走”。项羽信以为真,毫不犹豫地向左疾驰而去。项羽向左走,没想到这一步却让他陷入了一片广袤的大泽之中,四周都是泥泞的沼泽和茂密的水草,行动变得异常艰难。而此时,汉军的追兵如饿虎扑食般迅速逼近,眼看就要将项羽的军队包围起来。项羽心中暗叫不好,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果断地下令全军向东突围。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他们终于走出了大泽,来到了东城。然而,此时项羽的军队已经损失惨重,只剩下了区区二十八名骑兵。而在他们身后,汉军的追兵却如影随形,数量多达数千人。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项羽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逃。但他并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反而豪情万丈地对身边的骑兵们说道:我自起兵以来,至今已有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我身经七十余战,从未尝过败绩,最终称霸天下。可如今,我却被困在这弹丸之地,这难道不是上天要灭亡我吗?但我绝不会坐以待毙,今天我决心战死沙场,愿与诸位一同痛快一战!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必定能够突围成功,斩杀敌将,砍倒敌旗,取得三次辉煌的胜利!让所有人都知道,不是我项羽作战不力,而是上天要亡我啊!说罢,项羽将仅有的二十八名骑兵分成四队,每队七人,分别面向四个方向。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其中一队,准备与汉军展开最后的殊死搏斗。而此时,汉军的追兵也已经将他们重重包围,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即将上演。项羽自信的对着剩余的骑兵们说:今日,我为大家斩杀一名敌将,然后命令骑兵从四面冲下,约定好在山的东面分三处会合。项羽一马当先,手持霸王枪,胯下乌骓马,大呼一声,乌骓马载着项羽如疾风般的冲入汉军军阵,汉军看到如此凶猛的霸王,被吓得纷纷溃退,竟无一人敢对项羽动手,说时迟那时快,项羽长枪穿过人群,斩杀了一名汉将。就在此时,汉军郎中骑杨喜骑着马前来追击项羽,结果项羽回头怒目呵斥一声,杨喜被吓得那是人马俱惊,赶忙往后退避数里远,生怕自己被项羽斩杀,再也不敢上前。经过一番冲杀,项羽与骑兵们会合为三处,由于汉军不知道项羽具体在那处,便将军队分为了三部分,再次将剩余的楚军包围了起来。项羽率领剩余的楚军再次冲杀,这次冲杀斩杀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了数十百人,吓得汉军那是肝胆俱裂。当项羽再次聚集骑兵时,发现原本的二十八人只剩下了两人,两次冲杀也让楚军付出了代价。这时项羽回头问骑兵们:我说的怎么样,没有食言吧?骑兵们都伏地说:正如大王所言!于是项羽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也准备好了船只再等待项羽,亭长言辞恳切的对着项羽说:大王,江东虽小,但有千里的土地,人口有数十万,也足以称王,请大王赶快渡江!迟了就来不及了,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了也无法渡江。乌江的水声沉闷而迟缓,像是被冰凌扼住了咽喉,项羽仰天大笑,白气从唇齿间溃散,然后说道:上天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何用?况且我带着江东的八千子弟兵渡江作战,打到如今却无一人归还,即使江东的父老们怜惜我而让我称王,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心中难道不愧疚吗!于是将自己的乌骓马赐给了亭长,然后命令骑兵们下马步行,拿着短兵器与汉军交战。项羽独自杀死了数百名汉军,而他自己也受了十余处伤。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站在项羽面前,他的手指直直地指向项羽,然后转头对中郎骑王翳说道:看,这就是项王!项羽听到这句话,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在吕马童身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决绝。他深吸一口气,然后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头,封邑万户,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吧。然后回头对着刘邦说道:刘邦,就让你在我项羽的尸体上建立起大汉的江山,终结这乱世吧!说完,项羽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长剑,猛地一挥,锋利的剑刃划过了他的脖颈,鲜血喷涌而出。他的身体缓缓倒下,仿佛失去了支撑一般。王翳见状,立刻冲上前去,从项羽的尸体上取下了他的首级。然而,就在这时,其他的骑兵们也纷纷涌上来,他们疯狂地争夺着项羽的尸体,彼此之间互相践踏,甚至不惜互相残杀。在这场混乱的争夺中,数十人丧生,鲜血染红了地面。最终,杨喜、吕马童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自抢到了项羽的一部分尸体。当五人将各自抢到的部分拼凑在一起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尸体竟然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毫无破绽。经过仔细确认后,他们终于确定这就是项羽的尸体。

于是,五人按照之前的约定,将项羽的尸体瓜分,并分别获得了相应的封地。他们因此被封为列侯,成为了这场血腥争夺的最终胜利者。至此,随着项羽的死亡,楚地被全部平定,只有鲁城誓死不降,看到鲁城不投降,汉王率领天下军队就准备屠城。当大军到达鲁城城下时,听到城中传来弦诵之声,刘邦就认为鲁城是遵守礼义之国,为主死节,于是拿着项羽的头给鲁城父老看,并答应会以鲁公的礼仪安葬项羽,鲁城这才投降。随后汉王遵守承诺以鲁公的礼仪将项羽安葬在了谷城,并亲自发丧,然后痛哭着离去。刘邦为了彻底的收服楚地的百姓,对项羽的亲属们都没有进行诛杀,项伯等四人也都被封为了列侯,赐姓刘氏,楚地的百姓看到刘邦的这个操作,也都心服口服的归顺了汉王。楚汉相争到此结束,天下也再次迎来了统一。?

太史公司马迁这时说:项羽出身低微,崛起于田野之间,但他在短短三年内就率领五路诸侯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将天下分割并封立诸侯为王,所有的政令都由他来发布。尽管他的统治未能持久,但在近古以来的历史中,还从未出现过像他这样的人物!然而,项羽却在关键时刻背离了关中地区,对楚地念念不忘,还放逐了义帝并自立为王。他怨恨诸侯们背叛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困难。他自恃功劳巨大,凭借个人的才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凭借武力就能够征服天下,成就霸王的功业。可是,仅仅过了五年,他的国家最终灭亡,自己也身死东城。即使到了这个地步,他仍然没有觉悟,也不自我反省,反而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极其荒谬的吗??扬子《法言》中说:有人问:楚军在垓下战败,项羽临死时说这是天意!这话可信吗?回答说:汉王刘邦善于采纳众人的计策,众人的计策又调动了众人的力量,项羽则排斥众人的计策而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善于利用他人力量的人能够胜利,只依靠自己力量的人必定失败。是不是天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汉王再鲁城处理完了项羽的事情之后,就率军准备返回大本营,就在大军浩浩荡荡的到达定陶之后,突发变故,原来是刘邦趁着齐王韩信一个不注意,就闯入了他的军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夺取了他的军权,原来刘邦还记着之前的事情呢,现在来算账了,韩信最终还是赌输了,他高估了自己和汉王的关系,也低估了刘邦作为一个王的果断。?

刘邦在歼灭了项羽之后,还有铁头娃看不清楚天下大势,选择抵抗到底。临江王共尉就是其中一个,觉得自己又行了,于是坚决选择不投降,汉王对此也是很无奈,于是就派卢绾和刘贾率领汉军前去讨伐他,战争持续时间并不久,临江王共尉就成为了汉王的阶下囚。所以这个人呐,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和一个好脑子,能看的清形势,能听的进去正确的建议。

东风解冻,河面碎裂的冰凌载着残冬最后的寒意,在潺潺流水中渐渐消融。时间很快就到了正月,汉王再夺取了齐王韩信的军权之后,就想着怎么安排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听张良的话,把韩信改立为楚王,让他统治淮北地区,定都下邳。然后把之前的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封为了梁王,让他统治魏国故地,定都定陶。处理完这两人的事情后,?汉王就颁布了一项法令,法令说道:自从天下诸侯反秦以来,战争已经持续了八年,百姓深深地受到了战争的迫害,如今天下已定,应当赦免那些犯了死罪以下的犯人,让他们重新做人,共同享受来之不易的太平时代。

诸侯王这个时候看到大势不可挡,都上书请求尊奉汉王为皇帝。这个时候刘邦开心的嘴角已经翘到天上去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也已经控制不住了。就在本年二月甲午日这天,汉王刘邦在汜水之北即皇帝位,正式的建立了大汉朝,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然后改称王后为皇后,太子为皇太子,追尊先母为昭灵夫人。弄完这些事之后就得论功行赏了,首先下诏说:原衡山王吴芮,率领百越军队,协助诸侯,诛灭暴秦,立下了大功。诸侯都推举他为王,但是项羽侵夺了他的土地,称他为番君。现封吴芮为长沙王。诏令中还说:原粤王无诸,家族世世代代奉祀粤地,但是秦朝侵夺了他的土地,使他的社稷无法延续。诸侯再讨伐秦朝时,无诸亲自率领闽中军队协助诸侯灭秦,而项羽却废黜了他得爵位。现在天下迎来了统一,不能让有功之人寒心,所以封无诸为闽粤王,统治闽中地区。

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将都城定在洛阳。这个决定不仅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还因为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夏季来临,五月的阳光炽热而耀眼。就在这个时候,皇帝下达了一道重要的诏令:军队全部解散回家。这一决定意味着长达数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士兵们可以放下武器,回归平凡的生活。皇帝深知百姓们在战乱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流离失所。因此,他紧接着下诏说:百姓之前因战乱而被迫聚集在山泽之中,无法正常登记户籍。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我命令他们各自回到原籍,恢复原有的爵位和田宅。

这道诏令不仅给予了百姓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也体现了皇帝对他们的关怀和尊重。同时,皇帝还特别强调,官吏们要用法律来教导百姓,不得对军吏士卒进行鞭打和侮辱。此外,皇帝对于爵位在七大夫以上的人,赐予了食邑,以表彰他们在战争中的功绩和贡献。而对于七大夫以下的人,则免除了他们本人及其家属的赋役,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这一系列的举措显示出皇帝的仁德和智慧,他以宽容和仁慈的态度对待百姓,致力于恢复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天下大事已定,皇帝在洛阳南宫设宴宴请群臣,皇帝坐在朝堂之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的彻侯和诸将们,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诸位,今日我想听听你们的真实想法。我为何能够得到这天下?而项羽又为何会失去天下呢?朝堂上一片安静,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片刻后,高起和王陵站了出来,他们对视一眼,然后高起拱手说道:陛下,微臣以为,陛下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陛下待人宽厚,不吝赏赐。每当陛下派人攻城掠地,一旦攻下城池,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封赏给那些有功之人,与天下人共享这份利益。而项羽则不然,他对有功之人不仅不加以赏赐,反而还会迫害他们;对于贤能之士,他更是充满了猜疑和忌惮。如此一来,人心尽失,这便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啊。

皇帝微微点头,似乎对这个答案还算满意。然而,他紧接着说道:你们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皇帝顿了顿,继续说道:论起谋略,我不如张良。他能在营帐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此等智慧,实非我所能及;而论及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等方面,我又不如萧何。他的才能,使得国家得以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在统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一点上,我更是自愧不如韩信。这三个人,皆是人中豪杰,世间罕见。然而,我却能够任用他们,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为我所用。这才是我能够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啊!皇帝的话语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响。群臣们都惊愕地看着皇帝,心中暗自感叹皇帝的谦逊和睿智。皇帝接着说道:再看项羽,他虽有一个范增这样的谋士,却不能善加任用,反而对其猜疑重重。如此一来,范增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项羽自然也就难以与我抗衡了。说完,皇帝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只见众人皆心悦诚服,纷纷点头称是。

韩信在被改封为楚王后,告别了皇帝,失魂落魄得就出发前往自己的封地。再经过了漫长的旅行后,韩信终于是到达了自己的故土,呼吸着故乡得气息,整个人感觉都升华了。韩信到达楚地干得第一件事,就是召见了曾经给他饭吃的漂母,给她赐予了千两黄金。干的第二件事就是召见了曾经让他遭受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此时这少年在经历了岁月得洗礼后,脸上已经布满了风霜,也有了自己的家室,听到韩信得召唤,就害怕得想要逃离,因为他害怕韩信得报复。最终他鼓起勇气,战战兢兢得前来面见韩信,韩信也看出了他的紧张,闲聊了一阵后就任命他为中尉,然后对着将领们说:这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他吗?但杀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了下来。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这大概就是他不愿意背叛刘邦得原因吧!不能让你倒下的终将使你更强大,韩信深刻知道,欲成大树,不与草争得道理。

彭越在接受了汉朝得封赏后,那可谓是意气风发呀!当然有人欢喜就有人忧。田横就是其中一个,他之前没有明确表示投降汉朝还杀了刘邦得谋臣,就一直担心自己被杀,于是再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就带着他的五百多名部下逃到了海中,居住在岛上。皇帝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思考了一番,认为田横兄弟平定了齐地,齐地贤能得人才大多依附于他,如今他居住在海岛上,若是不招降他,日后恐怕会生出祸端呐。于是派使者前往海岛赦免田横的罪,并召他前来,想要见见他。田横看到使者前来,听完使者说的话后,思考了一番,还是谢绝了刘邦得招降,并且说到:我曾烹杀了陛下的使者郦生,如今听说他的弟弟郦商是汉将;我害怕给自己和家族引来祸端,所以不敢奉诏,请陛下准许我做个平民,守在海岛中,就这么自生自灭吧。使者回去把田横得话禀报给皇帝,皇帝便下诏给卫尉郦商说:齐王田横即将奉诏前来,谁要是敢动他的人马,定要实行灭族之刑!皇帝再下了诏命后,就再次派使者持节前往海岛告知田横诏书的内容,这次诏书内容就比较吸引人了,诏书说到:田横要是来,往大了说能封个王,往小了说也能封个侯;如果不来,朕将派兵前去剿灭你!田横一看这诏书,摆明了就是威胁啊!但是自己也无法抗衡,于是就与两位门客乘坐专车前往洛阳觐见皇帝。就在专车走到离洛阳还有三十里得时候,车队到达了尸乡驿站。这时田横对使者说:臣子见天子,应当沐浴更衣,有礼有节。于是便停留了下来,对着自己的门客说:我当初与汉王一起南面称王,如今汉王为天子,而我却成为了逃亡的俘虏,北面侍奉他,这耻辱已经够大了。况且我烹杀了郦生的哥哥,却与他的弟弟并肩侍奉同一个皇帝,即使他畏惧天子的诏令不敢动我,我心中也是十分的愧疚!况且陛下之所以想见我,不过是想看看我的容貌罢了。如果现在砍下我的头,骑上快马飞奔三十里,我的容貌还不会腐烂,仍然可以看。于是拔剑自刎,让门客捧着他的头,随使者快马报告皇帝。皇帝看到田横的头后,哀叹一声说到:田横崛起于布衣之间,兄弟三人相继称王,这难道不能算贤能吗!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然后把他的两位门客封为了都尉;田横死后,皇帝感念他的贤能,就派了两千名士兵以王的礼仪安葬将他安葬了。就在安葬完田横后,田横的两位门客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田横的亲人,就在田横墓旁挖了个洞,自刎而死,追随田横的英灵而去,我想他们再九泉之下依旧是很好的朋友吧。皇帝听说田横的两个门客也随他而去后,那是大为震惊,米饭都掉到了桌子上,随后又刨到了碗里。根据这件事皇帝就认为田横的门客都很贤能,有大智慧呀!想着剩下的五百人还在海中漂泊,便派使者前去召他们前来,想着新朝百废待兴,正是搞建设的时候,要根据他们的才能去使用他们,让他们再自己的岗位上,为大汉朝的繁荣富强发光发热。但没想到呀!就在使者到达宣布了诏令后,这五百人从使者口中得知田横已经自刎而死,于是这五百人也全部自杀了。?

想当年,楚人季布可是项羽的得力干将,好几次把汉王弄得那叫一个狼狈。项羽败亡后,汉王开出千金的高价要抓季布;并说到谁要是敢藏季布,那就得被灭三族。季布没的办法,只好剃了个光头去给人家当奴隶,自己把自己卖给了朱家。朱家呢,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他就是季布,就把他买下来放在田庄里,还亲自跑到洛阳去见滕公,义正言辞的说到:季布有啥罪呀!做臣子的不就是得给自己的主子卖命嘛,这是做臣子的本分啊,项羽的臣子难道都得杀光不成?如今皇上刚得了天下,就为了这点儿私仇去追捕一个人,这也太小气了!再说了,凭着季布那本事,汉朝又追得这么紧,他没地方去,肯定就会向北逃往匈奴那边去,向南就会跑越地,这不是在资助敌国吗?因为记恨一个壮士就去资助敌国,这可不就是伍子胥抽楚平王尸体的原因嘛。您怎么不找个机会跟皇上说说呢!滕公听完,觉得挺有道理,就找了个机会跟皇帝说了这个事,皇帝略一思考说道,就照朱家的意思办吧。皇帝呢,也就赦免了季布,还召见他封了个郎中的官职。但是朱家打这以后就再也不见季布的面,咱也不知道为啥。季布的舅舅丁公,也是项羽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边追过汉王。在双方部队短兵相接的时候,汉王的处境可以说是十分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汉王回过头来对着丁公说到:两位贤人何必这样苦苦相逼呢?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丁公一听,汉王说的有点道理,想着这天下以后还指不定是谁的呢,想了想就带着军队撤退了。项羽败亡后,丁公就跑去拜见皇帝,想要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的,享受荣华富贵呀。皇帝在见到丁公后,听他说完,然后就把丁公拉到军队前面示众,并且说到: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对主子不忠诚,就是他让项羽丢了天下的。然后不由分说就让人把丁公给斩了,完事还说到:背叛自己的主子就是丁公的下场,后世的臣子可千万别学丁公啊!

司马光说到:汉高祖刘邦自丰、沛二地起兵以来,网罗天下豪杰为自己所用,招纳的叛亡之人,已经很多了。等到他即皇帝位后,唯独丁公因为对项羽不忠而被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进取与守成的形势不同罢了。在群雄争霸之时,百姓也没有固定的君主,若是有前来投奔的人就接纳他,这是理所当然的。等到贵为天子后,普天之下,无人不是皇帝的臣子;这时如果不明示礼义,使的做为臣子的心怀二心,为自己谋求私利,国家又怎么能够长治久安呢!所以用大义来决断,使天下人都明白为臣不忠者无处容身;而那些心怀私欲、结党营私的人,即使他们对自己有恩情,也应该根据道义而不与他们交往。因为这种人往往是出于个人私利而施恩,并非真正的义举。相反,为了正义而杀一个人,却能让千万人都心生畏惧,这样的考虑难道不是非常深远吗!正因为如此,汉朝的子孙才能够享有天禄长达四百余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话说当时,有个齐国人名叫娄敬,他被朝廷派往陇西戍守。在前往陇西的途中,娄敬路过洛阳,他脱下了自己那身简陋的衣物,换上了一件羊皮袄。然后,他通过同为齐国人的虞将军,请求拜见汉高祖刘邦。虞将军见到娄敬后,觉得他的穿着太过朴素,便想让他换上一套华丽的衣服再去见刘邦。然而,娄敬却坚定地说道:我身上穿的是丝绸衣服,那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如果我穿的是粗布衣服,那就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无论如何,我都不敢轻易更换衣服。虞将军见娄敬态度如此坚决,也不好再强求,于是便进去向刘邦报告了这件事。刘邦听后,就对娄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召见了他,想知道他究竟有何事要禀报。娄敬在见到皇帝后,理了一下思路说:陛下定都洛阳,难道是想与周朝比兴盛吗?刘邦想当然的说道:这有什么问题吗?娄敬顿了顿说到:陛下取得天下的情况与周朝取得天下的情况有所不同。周朝的祖先从后稷被封在邰地开始,积累德行和善政,经过了十多代的积累,到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时,诸侯自然而然的就归附了,于是灭掉殷商成为了天子。等到周成王即位时,在朝政方面有贤能的周公进行辅佐,国家繁荣昌盛,这个时候才决定营建洛邑,通过商议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诸侯从四方前来纳贡,道路里程大致相等,谁也不会多走路。那个时候的人要是有高尚的德行就容易称王,没有高尚的德行就容易灭亡。所以周朝兴盛的时候,天下和睦,诸侯和四方夷族没有不臣服的,都心甘情愿的献上了贡品。经过一代又一代君主的努力,周朝逐渐的走向了衰落,这个时候天下的诸侯都不再进行朝贡了,而周朝也无法控制这种行为;不仅是因为德行逐渐的衰落,也是因为形势衰弱,所以才出现这种局面。现在陛下从丰、沛起兵,以德行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带领的楚军在荥阳、成皋两地之间交战,大战打了七十次,小战打了四十次;使天下的百姓肝脑涂地,父子暴尸荒野,这样的情形数不胜数,哭泣的声音直到现在还未断绝,受伤的人还未完全康复。您却想着与周成王、康王时期的兴盛相比,我私下认为现实和理想是不完全匹配的。况且秦地有山河环绕,四面险固,这是天然的地理优势,若是有突发的紧急情况,可以迅速集结百万大军来应对这种突发情况。凭借秦地的旧有基础,依靠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陛下如果定都关中,即使山东地区发生了混乱的事情,秦国的旧地也可以完全占有,完全不用担心。就像与人争斗,如果不掐住他的咽喉,不按住他的背,就不能完全取胜是一样的道理。现在陛下占据秦国的旧地,这也是扼住天下的咽喉并按住了它的背。刘邦听完娄敬的这番话,就召集群臣进行商议,来的臣子都是山东人,就争先恐后的说到:周朝统治了天下数百年,而秦朝两代就灭亡了。洛阳的东边有成皋,西边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河、洛河,它的坚固也足以依靠。刘邦听完也没说话,发现张良坐在那里是一言不发,于是就一脸疑惑的询问张良。张良摸了摸胡子,思考了一番,然后说到:陛下,洛阳虽然有这些坚固的条件,但其中小的不过数百里,而且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不是用武之地。关中东边有崤山、函谷关,西边有陇山、蜀地,沃野千里;在南边拥有巴、蜀的富饶,在北边有胡地的利益。三面依靠险阻而守,只用一面控制东方的诸侯;东方的诸侯一旦安定,那么黄河、渭河就可以运输天下的物资,向西供给京师;若是诸侯有什么变故,我们也可乘船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来抵御这种变故。这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我认为娄敬说得非常对,陛下应该嘉奖他。听完了张良的分析,刘邦心里就有了决定,当天就驾车西行,定都长安,并封娄敬为郎中,号奉春君,赐姓刘氏。?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出身,一向体弱多病,在跟随刘邦入关后,就修炼导引术增强体质,经常不吃五谷,闭门不出,自己说到:我家世代为韩国效力,等到韩国被秦国灭亡之后,我不惜散尽家财,想要为韩国向强大的秦国报仇,这导致天下震动,始皇帝下令大肆搜捕了十天。后来在命运的指引下,有幸遇到了沛公,凭借着自己这张三寸不烂之舌成为了皇帝的老师,有幸被封为万户侯,这已经是平民的极致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我愿意放弃人间的事务,想跟随赤松子去游历天下。?

司马光说到:世间万物的生与死,就像昼夜交替一样是必然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就像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的那样: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从古到今,本来就没有超脱自然,独存于世的人。以张良的聪明贤能,一定知道神仙之事是非常虚假的;然而他想跟随赤松子游历,他的智慧可见一斑。在你功成名就之际,该进还是该退,是作为人臣非常难以处理的一种情况。就像汉高祖所说的那样,他们只是三位杰出人物而已。最后淮阴侯韩信被诛杀,萧何被关进了监狱,不正是因为不懂得满足,所以才为自己招来祸患的吗?人最大的一种智慧就是要懂得满足,细水要长流!正是明白了山峭则崩,水满则溢的这个道理,所以张良才托身于神仙,放弃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把它们都看作是身外之物,对它们都置之不顾,这就是所谓的明哲保身,张良是真的做到了。?

六月的风吹过人们的心头,让人不自觉的感觉到了一股暖流遍布全身,原来是朝廷大赦天下了。?

金风送爽,长安街头的梧桐叶开始泛黄,一片片打着旋儿飘落在青石板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就在一片祥和声中,刘邦听说燕王臧荼反叛了;刘邦在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率军征讨,那个时候正好是秋高马肥的时节,汉军骑兵充分地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仅用两个月便攻至燕地。臧荼没料到刘邦反应如此的迅速,就仓促应战。就在刘邦平叛的时候,赵景王张耳、长沙文王吴芮都去世了。?

到九月的时候刘邦通过蓟城一战就俘虏了臧荼。壬子日,立太尉长安侯卢绾为燕王。卢绾家与刘邦是同乡,卢绾又与刘邦同日出生;所以刘邦那是非常宠信卢绾,群臣无人敢比呀,所以刘邦特别封他为王。这也为另一次燕地叛乱埋下了伏笔。?就在同一时间项羽的旧将利几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击败了他。这也成为了西汉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较量的开端。?

闰九月,刘邦下令修建长乐宫。?

项羽麾下的将领钟离昧,向来与楚王韩信关系匪浅。然而,随着项羽的败亡,钟离昧失去了依靠,只得踏上逃亡之路,最终选择投奔韩信。刘邦对钟离昧心怀怨恨,得知他藏匿在楚国后,便下诏命令楚国将其逮捕归案。此时的韩信刚刚抵达自己的封国,正忙于巡视各个县邑,以熟悉当地情况。他每次出行,都有大批军队护卫左右,声势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