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则伏案疾书,以其娴熟的学术英语,精心打磨文稿,力求逻辑严谨、表述清晰,既要突出发现的创新性,又要坦诚其初步性和局限性。
·林闻溪则负责总体把握方向和与伊万诺夫的沟通。他利用一次会议间隙,找到伊万诺夫,坦诚地提出了联合发表的构想,并将初步的数据摘要和文稿大纲递给了他。
伊万诺夫仔细翻阅了材料,他那严肃的脸上再次露出了感兴趣的神情。“效率很高,林先生。”他评价道,“数据虽然有限,但趋势明确,具有发表价值。作为初步通讯,提醒学界关注这个方向,是合适的。我同意以共同作者(-author)的身份署名。论文可以投给《英国药理学杂志》(britishJournalofpharalogy)或类似领域的会议纪要。”
得到了伊万诺夫的首肯,团队士气大振。文稿在李教授的主持下迅速成文,重点描述了从黄连、黄芩等药材中初步提取的有效部位,在体外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对数种标准菌株表现出协同抑菌效应的现象,并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条件、数据图和初步的统计学处理。文章谨慎地避免了过度推论,强调这仅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并感谢了中苏双方研究人员的合作。
在代表团离开日内瓦的前夜,这篇题为《若干中药提取物与磺胺类药物体外抗菌协同效应的初步观察》(preliaryobservationonthevitroSynergistitibacterialEffectsbeeeatraditionalchesedicalExtractsandSulfonaides)的通讯文章,由林闻溪和伊万诺夫共同签字后,通过会议组委会的渠道,正式提交给了大会的学术委员会,并计划投往期刊。
当最后一份材料递交出去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这篇论文,或许只是浩瀚学术海洋中的一滴水,但它却意义非凡:
1.零的突破:它是中国学者(尽管有苏联学者合作)首次在国际主流学术平台上,以科学论文的形式,正面探讨中医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2.合作的基石:它为后续林闻溪团队前往莫斯科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正式的学术基础。
3.话语权的争取:它意味着,关于中医药的讨论,开始尝试从新闻式报道或会议争论,转向了严肃的、遵循国际规范的学术交流渠道。
汤姆森得知此事后,脸色更加阴沉,但却无法再公开轻视。科学论文,是他必须尊重的游戏规则。
飞机载着满载而归又疲惫不堪的中国代表团离开日内瓦时,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会议上的见闻和争论,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指向未来的论文合作的契机。
一颗种子已经播下,尽管微小,却蕴含着穿透岩石的力量。
第四十九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