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协同甚至影响到用药方式。发现许多伤员抗拒苦汤药后,他们创新性地将中药提取液加入输液中静脉滴注——既保证药效,又减轻胃肠负担。
“这不就是中药注射剂的雏形?”麦克莱恩惊叹,“困境逼出创新!”
战事间歇期,医疗站整理出《战地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包含:
1.创伤感染中西医结合处理流程
2.常用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表
3.战伤常见证型与对应方药
4.针灸在战伤急救中的应用指南
这份后来被称为“赣北规范”的文件,成为中西医结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最让人感动的是医患关系的变化。伤员们发现,中国医生会耐心解释病情,还会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比喻医理:“这药就像给你们伤口撒把生肌散”“针灸是通你们的经络,就像疏通水渠”。
一个老兵的话道出心声:“西大夫治病,中国大夫治人。两个一起治,好得快!”
撤离前线那天,麦克莱恩教授对全体人员说:“这段特殊经历让我们明白:医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证明某种理论正确,而是解除患者痛苦。中西医各有所长,就像左右手,合作才能发挥最大力量。”
周振邦主动与林闻溪握手:“回南昌后,我们继续合作!”林闻溪紧握他的手:“正是!中西医结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他在日记中深刻写道:“经此一役,中西医协作雏形初现。西医如精密仪器,中医如智慧系统;西医治人之病,中医治病之人。二者结合,非简单叠加,乃有机融合。如阴阳互根,如气血相生。此模式若推广于民,必能造福苍生...”
月光下,医疗站的灯火渐次熄灭。但中西医协作的灯火,却在这群年轻医者心中越发明亮。这条融合之路,经过战火洗礼,终于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碰撞走向协同。
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