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将至,南昌城笼罩在湿热的空气中,医学堂内的思想激荡却比天气更加炽热。连续数月的中西医论战、街头义诊、政策请愿,如同一场场精神洗礼,让林闻溪时常夜不能寐。
这夜,他独坐藏书楼,面前摊开祖父林济苍寄来的厚厚医案。油灯摇曳,映照着泛黄的纸页上祖父清瘦的笔迹。这部题为《青囊医心录》的手稿,记录着林家三代行医的心得,页边密密麻麻的批注,仿佛祖孙二人跨越时空的对话。
\"癸卯年三月初七,诊一妇人经闭腹痛。西医谓子宫肌瘤,欲手术切除。余思《金匮要略》'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投方三月,瘕块渐消...\"
林闻溪在这段记录旁写下批注:\"祖父此案,开中西医结合之先声。既参考西医诊断,又遵循中医理法。孙闻溪今在学堂,方知此道名为'衷中参西'。\"
翻至下一页,是祖父治疗温病的详细记录:\"乙巳年夏,时疫流行。见发热、头痛、脉数,初用银翘散不效。后得西医显微镜检,知为'霍乱弧菌'。遂在清热解暑方中加马齿苋、地锦草等草药,据云实验室证可抑菌...\"
林闻溪的目光在此停留良久。祖父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尝试中西汇通,虽然条件有限,却始终以开放心态探索医学真知。
窗外雷声隆隆,夏雨骤至。雨点敲打着琉璃瓦,仿佛敲击在林闻溪的心上。他想起这半年来的种种经历:
显微镜下奇妙的细菌世界,让他看到中医\"疫气\"说的物质基础;x光片中清晰的骨骼影像,为中医正骨提供精准导航;急诊室里西医抢救的迅捷精准,中医调理的温和持重;乡间百姓既需要西医的防疫手段,也离不开中医的简便廉验;政策论争中,看到医学发展与民生需求的复杂交织...
各种影像在脑海中交织碰撞,如同一副巨大的医学拼图,逐渐显现出清晰的轮廓。
雨歇时分,林闻溪铺纸研墨,开始绘制一幅《医学道路图》。图中以人体为中心,向西延伸出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分支;向东延伸出阴阳、五行、经络、气化等脉络;南北两极则分别标注\"精准局部\"与\"整体调节\"。
最妙的是,他在图中央画出一个交融区域,标注:\"第三道路:融汇中西,求真务实\"。
翌日,他将这幅图呈给陆老和麦克莱恩博士。
陆老观图良久,轻抚长须:\"闻溪此图,深得医道三昧。昔年张锡纯先生倡'衷中参西',今观此图,可谓青出于蓝。\"
麦克莱恩通过翻译理解后,湛蓝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林,你这张图让我想起德国的整体医学运动。医学的未来确实在于整合,而非分割。\"
在两位老师的鼓励下,林闻溪在医学堂发起\"医学道路研讨会\"。会上,他首次公开阐述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