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林闻溪触动的是一位年轻寡妇。她带着三个面黄肌瘦的子女,却只给长子求诊:\"娃读书好,不能垮。俺们扛得住。\"
林闻溪诊得长子患有疳积,开肥儿丸调理。又见幼女目生云翳,取出自备的珍珠明目散相赠。
妇人怔怔接过药散,忽然泪如雨下:\"遇上活菩萨了...\"她撩起补丁叠补丁的衣襟,\"俺没银钱,只有这个...\"掌心里是一枚磨得发亮的铜钱,穿绳孔已几乎磨穿。
林闻溪推回她的手:\"大姐留着买米。若过意不去,日后让孩子好生读书,便是最好的报答。\"
转过身时,他眼眶发热。病可治,贫何医?这个念头如针般刺痛他的心。
义诊第十日,遇上最棘手的病例。一老翁自称\"腹中长虫\",疼痛钻心。梁启远检查后诊断为阑尾炎,需立即手术。老人却死活不肯:\"开膛破肚,魂就散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老人面色愈见苍白。林闻溪突然想起《外科正宗》载有\"肠痈汤\"可治轻症阑尾炎。与麦克莱恩博士紧急商议后,决定先以中药保守治疗,密切观察。
大黄牡丹汤煎成,老人服下后不过两个时辰,竟排便数次,疼痛大减。\"神药!神药啊!\"老人挣扎着要磕头。
然而当晚病情突变,老人腹痛加剧,发热寒战。必须立即手术!可是深更半夜,如何送去医院?
\"就在这里做!\"麦克莱恩博士毅然决定,\"消毒准备!\"在龙王庙的供桌上,借着汽灯的光亮,一场生死救援展开了。林闻溪协助消毒,周振邦负责麻醉,顾静昭针灸止痛...
当溃烂的阑尾被取出时,朝阳正好跃出江面。老人得救了。
半月义诊,病例千姿百态:有信巫不信医者,有试遍偏方者,有宁死不吃西药者,有唯洋是从者。学生们既验所学,更识民生。
总结会上,周振邦慨叹:\"百姓要的是价廉效验,非理论高下。\"顾静昭道:\"中医简便廉验,最适贫苦大众。\"梁启远却言:\"然许多病仍需西医手术。若那阑尾老人不用手术,终将丧命。\"
fally达成共识:成立常设义诊所,中西医结合,针对贫病者提供优惠诊疗。
月色如洗,林闻溪在日记中沉思:\"十日义诊,胜读十年医书。见民生多艰,知医者责任;验所学长短,明汇通必要。医学之道,不在堂皇理论,而在解除疾苦;不在派别之争,而在仁心仁术。\"
庙前古槐树下,他仿佛看见医学的另一重境界: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而这条道路,始于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在贫病交加的人群中,他真正明白了何为\"大医精诚\",何为\"医者仁心\"。
江风拂过,带来远方的渔歌。林闻溪知道,这场义诊检验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者的初心。而在万千百姓的疾苦面前,中西医之争显得如此渺小,唯有解除病痛、守护生命,才是医道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