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洪荒,我不当人子 > 第182章 五谷初驯 地皇显德

第182章 五谷初驯 地皇显德(1 / 2)

岁月如姜水,潺潺流淌,不舍昼夜。转眼间,神农已从垂髫童子成长为一名英挺少年。多年的野外探索与木石先生的悉心指点,使他积累了远超常人的草木知识。他的眼眸依旧清澈,却更添深邃,那是智慧与观察沉淀后的光芒。

烈山部落在他的影响下,对周边植物的利用已远胜从前。族人学会了用特定的草药处理常见的外伤与微恙,也辨识了更多可食用的野菜野果,丰富了食物来源。然而,部落乃至整个人族,依然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渔猎所得不稳,采集之物随季节变化,农田种植也不稳定,一旦遭遇天灾或猎物稀少,饥荒的阴影便会笼罩部落。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神农的心。他见过族人因食物短缺而面黄肌瘦,见过幼儿因饥饿而啼哭不止。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滋生——他必须为人族找到一种更稳定、更可靠的食物来源。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些在洪荒大地上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与以往单纯辨识其药性或短期可食性不同,这一次,他开始了更系统、更具开创性的观察。

他长时间徘徊在姜水两岸的沃野,观察哪些区域的野草长得尤其茂盛,哪些植株的籽实格外饱满。他注意到,在一些被洪水冲刷后又沉淀下肥沃淤泥的河滩地,几种禾本科植物的长势远胜他处。它们结出的细小籽实,虽然采集费力,但数量庞大,且能长时间储存。

“木石先生,”神农指着那片茂盛的野生禾草,对身旁的岩磊说道,“您看这些‘野禾’,年复一年在此生长,若我们能像圈养野兽那般,将它们‘圈’起来,专门照料,让它们只在固定的地方生长,结出更多的籽实,是不是就能让族人免于饥饿之忧?”

岩磊眼中精光一闪,心中暗赞:“地皇之思,已由‘利用’转向‘创造’,由‘顺应’转向‘改造’,此乃文明之大跃进也!”他不动声色,引导道:“此念大善。然,如何‘圈’之?又如何使其多结籽实?”

神农陷入沉思。他尝试着模仿自然,选择了一小片靠近水源的平坦土地,带领几个支持他的年轻族人,用石刀、木棍费力地清除掉原有的杂草,小心翼翼地保留那些籽实饱满的野禾植株。他们模仿雨水和河流,从姜水引来细细的水流灌溉。

这个过程艰辛而笨拙,引来的水不是太多淹了幼苗,就是太少干旱了土地;清除的杂草没过几天又顽强地长了出来;甚至还有一些鸟雀和小兽来啄食他们辛苦保留的籽实。

挫折接踵而至,一同劳作的年轻人开始气馁,部落里也传出了一些风言风语。

“神农这孩子,是不是魔怔了?好好的猎不打,整天鼓捣那些野草?”

“就是,费那么大力气,能长出多少东西?还不够塞牙缝的!”

烈山氏听到这些议论,心中也有些动摇,但他想起伏羲天皇的嘱托和神农降世时的异象,还是选择了支持儿子,顶住了部落内部的压力。

岩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并未直接出手帮助,只是在神农沮丧时,以“木石先生”的身份,讲述一些看似无关,却蕴含哲理的自然现象,譬如:“你看那大树,为何能参天?因其根深扎沃土。你看那流水,为何能穿石?因其持之以恒。”

神农是个极有悟性的孩子,他从这些话中汲取了力量,也开始反思方法。他仔细观察土地的状况,发现被翻动过、混合了腐烂草叶的土地,野禾长得更好。于是他改进了工具,用更坚硬的木头制作了类似耒耜的农具,更有效地松土。他带领族人收集草木灰和动物粪便,尝试着撒在土地里。他扎起草人,悬挂贝壳,用以惊走鸟雀。

更重要的是,他并非只盯着一种野禾。通过多年的观察,他初步筛选出了五种最具潜力、特性各异的野生作物。一种喜水,籽实洁白,煮熟后香甜软糯,他称之为“稻”;一种耐旱,籽实金黄,颗粒较小,他称之为“黍”;一种秆高穗大,籽实饱满,他称之为“稷”;一种籽实带壳,需碾磨去壳方能食用,他称之为“麦”;还有一种豆荚饱满,可食其籽,他称之为“菽”。

这便是在后世流传万古的“五谷”雏形。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不同的作物对水土要求不同,神农不得不划分出不同的区域进行尝试。有的作物种下后颗粒无收,有的则被病虫害侵袭。但神农毫不气馁,他详细记录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比较不同地块、不同照料方式下的结果。

春去秋来,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神农的双手磨出了厚茧,皮肤被晒得黝黑,但他眼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那几片被“圈”起来的土地上,稻、黍、稷、麦、菽的长势一年好过一年,结出的籽实也越来越饱满,产量远远超过了野外自然生长的状态。

当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丰收季节来临,烈山部落的族人看着那一片片金灿灿、沉甸甸的谷穗,看着神农带领大家收获堆成小山的谷物时,所有的怀疑和非议都烟消云散,化作了震天的欢呼与由衷的敬佩!

“成功了!神农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