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334章 剂量的奥秘

第334章 剂量的奥秘(2 / 2)

中医啊,就像这地里的庄稼,冬天看着萧条,根却扎得深,等到春天,总会重新发芽,茁壮成长起来!”

这时,副导演徐哥忍不住插话了,他捂着肚子,脸上带着苦笑:“杨老,不瞒您说,听您这么一说,我这心里更是痒痒的。我这也是有十几年的老胃病了。反流性食管炎,时好时坏,吃了不少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这些西药,也看过中医,喝过汤药,效果都不太持久。您看,难得有这机会,能不能……”

杨老听了听他的主要症状(烧心、反酸、饭后胀气、偶尔隐痛),又看了眼他的舌苔(偏红),笑了笑,语气轻松地说:“反流性胃炎,在我们中医看来,是很常见的毛病,只是证型各有不同。你这个情况,让小林和立川医生先帮你看看就行,他们一个理论基础扎实,一个有临床经验,水平足够用了。”

徐哥一愣,显然没想到杨老这么放心地就把“病人”交给了两个年轻人,心里有点打鼓,但还是配合地点点头。

饭后,林远志和立川百惠还真的认真给徐哥诊断起来。林远志仔细询问了他的详细症状、饮食习惯、情绪压力、大便情况等。

立川百惠则让他伸出舌头仔细观察(舌红少津,苔薄微黄),然后两人轮流为他仔细诊脉(脉细略数)。

片刻后,立川百惠先开口,她的中文清晰而准确:“徐导演,根据你的症状,舌象,和脉象,我认为这情况并非简单的胃热或肝火。舌红少津,提示阴液不足;脉细数,主阴虚内热。这应该是胃阴不足,虚火上逆。胃阴亏虚,胃体失于濡润,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所以容易胀气;阴虚不能制阳,则生内热,虚火携胃气上逆,所以烧心、反酸的症状比较突出。这并非单纯的实热或虚寒。”

林远志点头补充道:“立川医生分析得很对。徐导演你长期从事导演工作,思虑过多,暗耗阴血,饮食也可能不规律,这些都加重了胃阴的耗伤。治疗上,不能单纯清热降火,更不能温燥,而应该以滋阴养胃,生津降逆为主。可以考虑用益胃汤合旋覆代赭汤进行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滋阴生津;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稍佐半夏和胃,冰糖甘缓和中。”

“等等,其他的一个没听懂,我就听懂一个冰糖了,这中药还可以加冰糖?”徐哥目瞪口呆。

“为什么不可以?”林远志回答,“冰糖也是一种中药啊。《温病条辨》的经典方剂——益胃汤,组成就是沙参、麦冬、冰糖、生地、玉竹。你看,冰糖就是作为中药使用的。”

杨老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时满意地捋着胡子,等两人说完,他才开口道:“诊断思路清晰,辨证准确,立法处方也恰当。小徐啊,你就放心按他俩说的,吃几副药看看。很多人觉得难治的老胃病,在中医看来,很多时候不是病本身多复杂,而是辨证没找准关键,或者调理阶段、方法不得法。‘难治’,那往往是现代医学基于其理论体系的观点,并不是我们中医的观点。”

正说着,一个中年男人提着两盒精美的水果,兴冲冲地走进院子,声音洪亮:“杨老!杨老!哎呀,我可算排到了!我来谢谢您!我这老胃病,吃了您七副药,现在好多了!吃饭香了,肚子也不胀了,以前老是拉稀,现在也成形了!”

杨老笑着招呼他:“老王啊,好了就好!不过还得注意,饮食要节制,生冷油腻的先少吃。”

老王却凑近一些,脸上带着疑惑和好奇,压低声音说:“杨老,我就是奇怪一件事啊。之前我在省城大医院也看过中医专家号,开的方子,我后来特意对照看了,跟您开给我的方子,里面主要的药材名字差不多啊!都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砂仁什么的……我查了一下,都是健脾祛湿止泻的路子。为啥吃他那个方子五六副,感觉没啥效果,肚子还有点更胀的感觉,吃您的方子七副就见效这么明显呢?难道……您家这药材,是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或者炮制方法不一样?”

他一副“我懂了其中奥秘”的表情。

他这话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杨老闻言哈哈一笑,声音爽朗:“老王啊,你想多了!我这药材也是从市里正规药材公司进的饮片,跟大家用的没啥两样,都是按《药典》标准来的。方子差不多?来,把你之前那个方子给我看看。”

老王还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保存着但已有些皱巴巴的方笺。

杨老接过来,扫了一眼,就递给了旁边的林远志:“小林,你来看看这张方子。”

林远志双手接过方子,仔细一看,立刻认出来了:“这是参苓白术散的加减方,加了木香。确实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经典方子,对症脾虚湿盛导致的腹胀、纳呆、便溏。”

“对啊!和杨老您开给我的方子主药差不多!”老王更疑惑了,指着方子,“都是这些药嘛!”

“剂量呢?”杨老不紧不慢地,笑眯眯地问了一句,眼神看向林远志。

林远志心中一动,立刻仔细比对老王之前方子上的剂量和记忆中杨老处方的常用量。

这一对比,他立刻发现了关键所在!“剂量差了很多。杨老,开的方子里,每味药的剂量大多只有1.5克到3克,非常少。而医院的方子,每味药都是10克到15克,是教科书上常规使用的剂量。”

“没错,说到点子上了!”杨老高兴地打了个响指,“问题就在这儿!老王啊,你当时的脾胃功能已经很弱了,运化吸收能力极差,可以说是‘虚不受补’的状态。这时候,你吃饭都消化不了,更何况是一大碗浓浓的中药?虚不受补啊!用常规剂量的参苓白术散,对你那时的脾胃来说,不是补药,是负担!它根本运化不动,吸收不了那么多‘补益’的力量,反而可能加重腹胀,壅滞气机。”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着比喻:“所以我把剂量降到十分之一。就像一个人饿久了,肠胃虚弱,不能一下子大鱼大肉猛吃,得先喝点稀粥米汤,慢慢养着,让肠胃功能慢慢恢复。我这小剂量的药,就是给你的脾胃喂‘稀粥’,量少力专,让它能慢慢吸收,缓缓起效,循序渐进地把功能恢复过来。

等脾胃功能强一些了,再逐渐加重剂量。这就是中医处方的灵活性和精髓所在,一人一方,一时一方,甚至一证一方。

要时刻考虑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运化能力,不能死守教材上的常规剂量不知变通。剂量,有时候比药味选择更重要!”

老王听完,恍然大悟,用力拍了一下大腿:“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哎呀,杨老,您这可真是神了!、,这道理太透彻了!我以前光知道吃药,从来没想过这药量还有这么大讲究!”

林远志心中震动,由衷地敬佩道:“杨老,学生受教了!这剂量增减的学问,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书本上确实学不到这么精细、这么贴近临床的宝贵经验。您这是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

杨老欣慰地拍拍他的肩膀:“呵呵,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师。中医看病,就像高级裁缝给人做衣服,得量体裁衣,根据每个人的高矮胖瘦、气质不同来做,不能所有人都穿一个模子出来的均码衣服。

小林啊,你底子好,悟性高,又肯钻研,以后多临证,多思考,多总结,肯定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