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的志向是留在石城,或者将来回到弥州,接手我爹的生意,将我们刘家的铺子经营得更好。这是我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阿土。”
阿土愣住了,他看着刘昌,仿佛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彼此未来的差异。
他慢慢明白了,眼神黯淡下去,低声道:“我懂了,玥儿和阿依也是要留在家里当郎中的,我们每个人要走的路,原来都是不一样的。”
刘昌点了点头,默认了这句话。但随即,他又笑了笑,语气变得轻松了一些,带着一种对未来的开放态度:
“不过,以后的事,谁又能说得准呢?世事变幻莫测,说不定哪一天,孙知言又回到石城来了呢?或许我们去了别的地方?不要太悲观了。说不定有朝一日,我们六个人,还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聚在一起。”
他的话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悄悄埋在了阿土的心田。
虽然离别是苦涩的,但未来,谁又能彻底断言呢?只要心怀希望,或许真的会有重逢的那一天。
周荔回芙蓉城养病,隋安儿自然也无需再前往知府后厨上值。
她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彻底回到了家中,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自家的“隋记食肆”中。
如今食肆里有了两位掌勺大厨,人手充裕,秦阳和隋父一合计,决定抓住机会,扩大经营规模。
他们重新做了分工:隋安儿心思细、动作快,主要负责炒卖那些预先准备好的大锅炒菜,可以随时观察销量,快速将卖空的菜盆补充上去,保证供应不间断。
而经验老道,擅长精细小炒的隋父,则主要负责接待那些想要现点现炒、吃些不同口味的客人。
为了容纳更多的客人,也为了让买卖更加红火,在征得岩桑和隔壁商户的同意后,秦阳请人在食肆门口宽敞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宽敞通风的竹棚。
他们将十几口盛满各式炒菜的大陶锅移到了竹棚下的长条桌上,明码标价,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供客人随时挑选,现打现结,快捷方便。
而需要现点现炒的客人,则依旧到店内的柜台去点单,并在柜台结账。
为了招揽生意,凸显自家食材新鲜、不以次充好的特色,隋父还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在竹棚旁边又支起了一个干净的竹架子,上面分层摆满了当日清晨送来的各种新鲜蔬菜、水灵瓜果,各色蔬果琳琅满目,如同一个小型菜摊。
客人点完菜后,隋母就可以当着客人的面,直接从架子上取走所需的食材送入后厨加工。
隋父用着逐渐流利的石城方言推销着菜品:“您瞧瞧这菘菜多水灵,这萝卜多脆生!客人您要不信,可以亲自上手挑,看上哪颗咱就用哪颗,保证您吃得放心。”
这种“看得见的新鲜”和“顾客参与感”让食肆的生意越发火爆,口碑迅速传开。
因为隋记食肆的饭菜确实新鲜美味、价格公道实惠,周围许多商户中午干脆不再自己开火做饭,纷纷选择来隋记食肆解决午餐。
秦阳是个有心人,他观察到很多小商铺往往只有一人看店,店主一来吃饭,铺子就得暂时关门歇业,既影响生意也不方便。
于是他灵机一动,挨家挨户上门去问:“掌柜的,要不要考虑包月吃饭?”
此话一出,许多商户都觉得新鲜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