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殿门虽被叶秋以无上智慧与团队协力,借由模拟那开天辟地之初的“道基节点”共鸣之法,开启了一道深邃的缝隙,但门后显露出的,并非预想中的辉煌殿宇或传承密藏,而是一片缓缓旋转、深邃无垠、仿佛能吞噬一切光线与概念的混沌漩涡。那漩涡中心是极致的黑暗与虚无,边缘却流淌着如同创世之初的太初之气,散发出令人灵魂都为之冻结的、近乎于“道”之本源的苍茫与威压。仅仅是站在门外,感受着那逸散出的气息,众人便觉自身渺小如尘,连体内的灵力运转都变得滞涩起来,不敢有丝毫贸然之举。
叶秋并未急于踏入这未知的险地,他需要时间。不仅是为了让团队成员从之前连番恶战与心神消耗中恢复过来,更是要凝神静气,将自身状态调整至巅峰,并以全部心神去感知、去解析那混沌漩涡背后可能隐藏的终极奥秘。这需要极致的专注与耐心。
就在众人于殿门外这片由暗金色巨石铺就的广阔广场上暂作休整,各自吞服丹药调息,消化此前所得,并为那最终的探索积蓄力量之时,一道清逸出尘、仿佛与周遭混沌气息格格不入的身影,自那尚未完全散去的昏黄迷雾中悠然行来。
来人身着一袭素白道袍,袍服之上不染半点尘埃,随着步履移动,衣袂飘飘,恍若云中仙客。其面容俊雅温润,眉宇间透着一股超然物外的平和之气,正是青云宗内以道法精纯、心性淡泊而着称的道峰真传——云衍。他并未像星算子那般急切争抢,也不似雷昊那般霸道挑战,而是如同漫步于自家庭院,目光先是带着几分好奇与欣赏,扫过那巍峨殿门上流转不息的混沌符文与缓缓开启的缝隙后,最终落在了静立凝思的叶秋身上,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而真诚的笑意。
“叶师弟,恭喜。能以如此精妙之法,破开这近乎道之本源显化的混沌之门,实乃大智慧,大机缘。”云衍拱手一礼,语气舒缓,言辞恳切,听不出半分虚假的恭维或隐藏的敌意,只有纯粹的对“道”之探索者的认可。
叶秋从沉思中回过神,转身回礼,神色平静无波:“云师兄过誉了,机缘巧合,略有所得,不敢称智慧。”他能清晰地感知到,云衍周身气息圆融通透,道心澄澈如水晶,与这片秘境中大多数争强好胜、欲念缠身的天骄截然不同,其气质更接近于古籍中记载的那种纯粹的求道者,所求非力,非名,而是与天地共鸣的真谛。
“观此门后气象,”云衍目光再次投向那深邃的混沌漩涡,眼中闪烁着如同星辰般睿智而深邃的光芒,“已非寻常传承福地可比,近乎于天地未分、法则初定时的‘道’之显化现场。叶师弟以为,吾辈修士,孜孜以求,追寻那冥冥中的无上大道,当以何种心境、何种姿态,来面对此等近乎本源、近乎规则的‘存在’?”
他没有丝毫寒暄客套,直接切入了一个看似空泛玄奥,却直指修行根本核心的哲学命题。这并非挑衅,而是一种高层次修行者之间特有的、以道会友的论道方式。
叶秋略一沉吟,明白云衍此问的深意。他整理思绪,并未回避,而是以其一贯的清晰逻辑与坚定道心,坦然阐述己见:“云师兄此问,直指道心。叶某浅见,大道如瀚海,无边无涯,我辈修士,便如瀚海之上的一叶扁舟。舟欲渡海,首在知海性,明潮汐流向,洞悉风暴规律,此乃‘解析规则’,是认知的基础。唯有顺应其势,借力而行,方可于惊涛骇浪中保全自身,乃至前行,此乃‘顺应’,是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他话语微顿,目光变得更加锐利,继续道:“然,若只知一味顺应,随波逐流,终其一生,不过为海浪所驱,难窥彼岸风光,更谈不上真正的超脱。故,于顺应之中,更需明晰己身之‘道’,为何而渡?去往何方?此即坚固船身(坚定道心、夯实根基),乃至观天象星辰,握精准罗盘(提升智慧、掌握方法),于那看似既定的洪流中,寻得一丝主动,把握方向。甚至……待自身足够强大,道舟坚不可摧之时,未尝不可尝试去影响局部海域之流向,开辟新的航道,乃至……以自身之‘道’,去定义一方水域的规则!此方为叶某所理解的‘超脱’。”
他的观点层层递进,清晰明确:先理解规则,利用规则,但最终目标是不被规则束缚,乃至以自身领悟的“道”去影响、创造新的规则。这与他一直以来秉持的“知识定义力量”、“四修合一”开创自身道路的理念一脉相承,充满了锐意进取、人定胜天的昂扬斗志。
云衍闻言,微微颔首,表示部分认同,随即却又轻轻摇头,露出了另一种思辨的神色:“叶师弟之论,锐意进取,志在超脱,充满生机与力量,令人钦佩。然,愚兄修行多年,略有所感,或有不同之见,愿与师弟探讨。”他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他袖袍轻拂,动作优雅如行云流水,指向那殿门上流转不息、仿佛蕴含着宇宙生灭至理的混沌气流:“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此混沌漩涡,乃至天地间万法生灭、星辰运转,皆是‘道’之自然显化,其本身便是最完美、最和谐的韵律,如同亘古不变的乐章。”
他将目光转向叶秋,眼神清澈:“吾辈修士,或许更应如同一位虔诚的乐师。所谓超脱,并非是要去改变那已然完美无瑕的乐章之旋律,而是要不断地调校自身之琴弦(道心与修为),洗涤尘垢,去除杂音,使自身所发之‘音’(言行、道法),能与大道自然流淌之‘乐’(天地法则)越来越完美地契合,乃至最终忘却小我之琴弦,身心彻底融入那宏大乐章之中,成为大道流淌的一部分。此乃‘天人合一’之至高境界,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恒与超脱。若强行以个体意志去定义、去改变那本然的道韵,恐是逆天而行,徒增业障心魔,反而偏离了道之本真,南辕北辙矣。”
云衍的理念,更倾向于“融入”与“合一”,追求与天地共鸣,顺应自然无为,认为个体意志的过度伸张与干预,反而是对大道和谐的破坏,是修行上的歧路。这是一种更古典、更倾向于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修行观。
两种理念,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方向与人生哲学,并无绝对的对错高下之分,根本在于是否契合修行者自身的禀赋、经历与内心真正的向往。
叶秋并未立刻反驳,而是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仿佛在认真咀嚼云衍话语中的深意。片刻后,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云师兄所言‘天人合一’,乃是古籍记载的极高境界,叶某心向往之。然,叶某窃有一问:师兄所言之‘天’,究竟为何物?那‘道’之规则,是自亘古以来便一成不变,如同铁律?还是……它本身亦在不断地演化、生长、完善之中?若大道亦非静止,而是在永恒地‘变易’之中……”
他话语一顿,目光灼灼地看向云衍,语气带着探索的真谛:“那么,我辈修士对天地万物的探索、认知、理解,乃至基于这些认知所进行的创造、发明、乃至建立新的秩序,这一切本身,是否就是‘道’之宏大演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道’借我等之手,在进行自我的丰富与拓展?若如此,我辈修士明晰己道,坚定前行,甚至尝试‘定义’属于自身的道途,或许并非逆天,而是……顺天应人,积极参与到了这场浩渺无边的‘大道演化’之中!我之道,亦为道之一部分,我之创造,亦是道之新生!”
叶秋将个体的“超脱”尝试,提升到了参与宏大“大道演化”的层面,赋予了其前所未有的合理性与崇高意义。这已不仅仅是个人奋斗,更是一种宇宙层面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