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凝视着杨泽,仿佛要将他这几日的成长尽收眼底:“此中蕴含的,是对‘秩序’本质的理解,是对‘规则’运行逻辑的体悟,是对‘力’与‘理’如何相济的把握。这,亦是修行,而且是远比枯坐洞府、空谈玄理更为扎实、更为深刻的修行!”
杨戬最后总结道,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你如今修为境界,已至半圣巅峰,触摸混元门槛。所欠缺者,早已非法力之积累,亦非神通之磨练,而正是这份对三界运转、对规则秩序、对‘立’之根本的深入体悟与实践。唯有根基深厚,方能承载起未来更为广阔的大道。”
杨泽原本还带着几分玩笑和诉苦的心思,在听到舅舅这番话后,不由得微微一怔,随即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是啊!舅舅说得一点没错!
这几日,他埋首于案牍之间,看似处理的是些鸡毛蒜皮、争权夺利的“俗事”。但当他真正沉下心来,去分析东海龙王为何执着于盐度失衡(关乎水族生存与龙宫权威),去裁决两个修仙门派为何为了一处遗迹大打出手(关乎资源、传承与未来发展),去协调月老府因姻缘线错乱而产生的抱怨(关乎情感秩序与天道伦常)……他发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纯以力量强弱或者个人好恶来判断。
他必须去理解各方背后的诉求、恐惧、贪婪与坚持,必须去把握天条律法在那具体情境下该如何解释与运用,必须在维护秩序稳定与体现新天条人文关怀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个过程,无形中正在夯实他的道基!让他对“规则”不再是停留在书本和舅舅教导的理论层面,而是有了血肉相连的切身感受。尤其是对他自身那尚在雏形、却潜力无限的“破立”之道,其中的“立”之部分——如何在打破旧有不公或僵化之后,建立起新的、更合理的秩序与规则——这些看似繁琐的实务,恰恰给了他无数鲜活的案例和灵感!
他想起了自己调解小金乌与璃幽之事时,那份对规则灵活运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尝试,不正是“立”的一种实践吗?
原来,舅舅将这沉重的担子压在他肩上,并非纯粹的“甩锅”或“报复”,这其中,确实蕴含着深沉的良苦用心与高明的教导!
想通了这一点,杨泽心中那点委屈和抱怨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悟与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收起脸上玩笑的神色,挺直了脊梁,目光变得清澈而坚定,对着杨戬,郑重地点了点头。
“舅舅,您的苦心,泽儿……明白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幡然醒悟后的沉稳与力量。
杨戬看着外甥眼中那焕然一新的神采,知道自己的点拨已然奏效。他不再多言,只是几不可查地微微颔首,算是认可了杨泽的领悟。随即,他重新拿起石桌上那卷古朴的道经,目光垂落,仿佛再次沉浸在了那无边的道韵之中。
亭台内,再次恢复了之前的宁静。竹影摇曳,茶香袅袅。
但空气中,那份属于长辈的深沉期许与将守护三界秩序之重任悄然托付的意味,已然在无声中,清晰地传达。
杨泽站在亭外,最后看了一眼舅舅那沉浸于道境中的侧影,没有再出声打扰。他转过身,步履不再虚浮,而是变得沉稳有力。他抬头望了望司法天神府上空那象征着秩序与法则的蔚蓝天空,眼神中再无迷茫与抱怨,只剩下前所未有的坚定与明晰。
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堆积的公文也依然还有很多。但此刻,他已将这些“俗务”视作了磨砺道心的“资粮”。他深吸一口带着茶香与竹香的清冽空气,迈开步伐,再次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那属于他的、在微观实务中体悟无上大道的修行征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