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缘由(1 / 2)

若单看某一份试卷,只觉得见解深刻,对策周详,堪称佳作。

但将嵩阳书院这几位举子的策论放在一起比较,却能隐隐察觉到一种奇特的“共性”。

并非抄袭雷同,而是在破题的角度、分析的层次、乃至提出的某些具体策略上,都透着一股相似的、超越了寻常举子视野的“超前”感。

尤其是其中关于“建立预警机制”、“以工代赈细化管理”以及“吏治监督需引入地方力量”等几个关键点的论述,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核心思想却如出一辙,而且都阐述得相当到位,绝非泛泛而谈。

这……这简直像是统一受过某种“秘籍”点拨一般!

应天书院的孙山长转头看向身旁一位面容清癯、神色冷峻的中年人,开口道:“胡山长,贵书院今年这批举子,了不得啊。”

被他问及的,正是嵩阳书院的胡永年胡山长。

胡山长眼皮微抬,语气平淡无波:“孙山长何出此言?”

孙山长放下茶盏,指了指自己面前那摞已经批阅过的策论试卷:

“老夫今日批阅策论,发现贵书院几位学子的答卷,无论是破题立意,还是对策的深度、可行性,较之往年,似乎都……精进了不少。

尤其那篇关于赈灾安民的策论,好几位的见解都颇为老辣,甚至有些想法,连老夫都觉眼前一亮。

莫非……贵书院近来在策论教授上,有何新的心得妙法?还是求到了什么名师相授?”

他这话一出,旁边几位正在休息的其它书院的山长都不由得竖起了耳朵,目光若有若无地扫向胡永年。

嵩阳与应天,并称中原两大书院,表面上和和气气,共同举办联考,交流学问,但私底下的竞争从未停止过。

这竞争,不仅关乎“中原第一书院”的美名,更实实在在地关系到未来三年科考的风向、资源的倾斜,乃至朝廷对书院的支持力度。

而衡量书院实力的最重要指标,就是科举成绩,尤其是会试的录取人数,以及像联考这类重要比试中的表现。

往年,两家书院在举人层次的整体水平可谓旗鼓相当,互有胜负。

但今日批卷下来,几位山长都隐隐感觉,嵩阳书院学子在策论这一关键科目上,似乎整体拔高了一筹,这不能不引起应天一方的警惕和好奇。

胡永年心中微微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依旧那副古板严肃的样子,吹了吹茶沫,淡含笑意道:

“孙山长过誉了。学子进益,无非勤勉向学,熟读精思而已。我嵩阳书院一向秉持扎稳根基、学以致用的宗旨,教导学子关注时务,联系实际,或许因此策论稍显务实了些,倒谈不上什么心得妙法,更何谈搜寻哪里的名师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