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四九城,呵气成冰。
年关将近,家家户户开始张罗年货,空气中弥漫着节前的忙碌与期盼。
然而,一封盖着Jw大红印章的急件,打破了何雨柱难得的平静。
他被紧急召见,任务来得突然且绝密——即刻随一位功勋卓着的将军,以他为首的军事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进行一项至关重要的军事技术合作谈判。
代表团乘坐的专列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原野上疾驰,窗外是望不到边的冰雪世界。
车厢会议室里,气氛却比窗外的严寒更加凝重。
将军面容严肃地向代表团核心成员通报了情况:“同志们,这次谈判的核心,是争取苏方提供新型地空导弹的全套技术资料和部分样弹。
这是拱卫京畿、应对高空威胁的急所!但是,”他话锋一转,眉头紧锁,“苏方态度有所保留,
他们认为我们基础薄弱,即便拿到技术,也无力消化,更别说后续的维护和改进。
明天的技术答辩,是关键一战。他们肯定会提出极其刁钻的技术问题,意图让我们知难而退。”
代表团中的几位资深技术专家面露难色。
他们对这款导弹有所了解,但其涉及的气动力学、自动控制、火箭发动机等多个领域都极其前沿,苏方若在细节上刻意刁难,确实难以招架。
“尤其是制导系统的核心算法和抗干扰措施,”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补充道,“这是他们的看家本领,肯定会拿来考校我们。我们准备的通用性回答,恐怕难以让他们信服。”
车厢内一时沉寂,只有车轮碾压铁轨的轰鸣声。
所有人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若不能在技术上让对方信服,所有的谈判策略都将失去根基。
何雨柱一直安静地听着,此刻,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将军:“首长,各位老师,苏方既然担心我们无法消化技术,那我们就不能只做被动的应答者。
我们可以主动选择一个他们意料之外、但又最能体现我们工程思维深度和计算能力的切入点,反将他们一军。”
“哦?”将军饶有兴趣地看向这个年轻的过分、却已被多次证明其惊人的年轻人,“小何,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导弹不是孤立的,”何雨柱拿起铅笔,在稿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我们可以从‘体系对抗’的角度切入。
不谈单个导弹的性能参数,而是谈这款导弹如何融入我们预设的国土防空体系,如何与雷达、指挥所、高炮群协同,特别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通过弹道与制导律的快速优化,实现最优拦截和抗干扰。”
他快速列出几个关键公式:“比如,针对特定突防模式,我们可以现场推导最优拦截轨迹的微分方程。
或者,针对某种典型干扰,提出基于参数实时辨识的制导律调整模型。
这需要极强的现场计算能力和对系统工程的理解,恰恰能展示我们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有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的。”
“现场推导?这……太冒险了吧!”一位专家立刻反对,“那些方程极其复杂,万一卡壳,反而弄巧成拙!”
“是啊,小何主任,”另一位老成持重的同志也表示担忧,“我们毕竟没有实物,很多参数是估计的,推导结果若有偏差,岂不更被对方耻笑?”
“苏方专家不是吃素的,我们这是班门弄斧啊!”
将军也沉吟道:“雨柱,思路很巧妙,出其不意。但你有把握吗?这需要临场极强的应变和扎实到极致的功底。”
何雨柱面对质疑,眼神依旧沉稳:“陈校长,各位老师,我相信科学与计算的力量。
只要理论基础牢固,计算精准,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请给我一个机会,我需要苏方这款导弹已知的基本气动参数和发动机数据,以及我们预设的几种典型目标特性与干扰模式。”
这一日,莫斯科某军事机关会议室。谈判桌前,气氛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