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做的,不是去说服这些专家相信“玄学”,而是利用他们的专业能力,来帮助自己将这些“玄学”现象,尽可能地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包装和优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同时也更能……掩人耳目。
于是,林闲亲自出面,组织了几次“跨领域学术研讨会”。
会上,他让林小聪阐述他的“哲学感悟”和“气感”体验,让林晓雅展示那些看似荒诞但关联性极强的数据,然后引导官方的专家们,尝试从现有科学理论的角度去寻找可能的解释或模型。
比如,将“能量情绪”解释为“环境能量场的特定频率谐波对操作者潜意识的间接影响”;
将“气感”解释为“对自身生物电及微弱能量流动的敏锐感知”;
将“意炼”解释为“通过高度集中的意识活动,间接引导和稳定微观能量结构的过程”。
虽然这些解释依旧充满了假设和推测,但至少提供了一套能让双方(勉强)沟通的语言体系。官方的专家们虽然依旧持保留态度,但也不得不承认,“闲人科技”的这些项目,确实产生了一些用现有理论难以完全解释的现象和数据。
更重要的是,官方专家们的专业知识和先进设备,也确实帮了大忙。
他们优化了“源泉”原型机的能量引导结构,提升了普通能量结晶的产出效率;
他们改进了“导引术”的某些动作细节,使其更安全、更符合人体工学;
他们甚至帮助改进了“守护者II型”的能源模块,延长了其续航时间。
在这种“科学”与“玄学”的碰撞与磨合中,“闲人科技”的各项技术,正在以一种诡异而高效的方式,被夯实着基础,优化着细节。
【叮!检测到宿主有效整合外部高端智力资源,推动技术体系向“可解释”、“可优化”方向发展,产生“资源整合”与“体系完善”的成就感。】
【判定:高质量正向意识波动!核心协议修复进度+1.2%!】
【备注:虽然过程充满……认知摩擦,但结果符合本系统对“秩序”与“发展”的偏好。继续保持。】
看着脑海中攀升至15.5%的进度,林闲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摩擦就摩擦吧,只要能推进进度,这点“认知摩擦”算什么?
他甚至开始期待,当这些严谨的科学家们,未来某天不得不接受某些更加“玄学”的事实时,表情会是何等精彩了。
那一定……非常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