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木牛流马(2 / 2)

众人异口同声,没有丝毫犹豫:“愿随天首领,姓林!”

林天心中一动,既感到欣慰,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将来部落扩大,若都姓林,难免混乱。

他脑中闪过《百家姓》的念头,“看来得找个机会把百家姓‘发明’出来,不过现在,姓林也好,更能凝聚人心。”

于是,他依据每个人原有的称呼或特征,在他们名字前加上“林”姓。

江是林江,骨是林骨......

壮实的战士便叫“林壮”,手脚麻利的女子便叫“林巧”,原本叫“石根”的便叫“林石”……

赐名完成后,林天借着蜡烛的光亮,用木炭在平整的木板上写下每个人的名字,耐心地教他们辨认、书写。

当晚的山洞,烛光摇曳,却充满了朗朗的“识字声”。

新老族人互相指着木板上的符号,笨拙地比划着,脸上洋溢着获得新身份、新知识的兴奋与自豪。

林天知道,这不仅是名字,更是文明启蒙的第一步。

第二天,晨曦微露,林天便投入到更紧张的备战中。

冶炼炉再次燃起熊熊火焰,这一次,他锻造的不再仅仅是武器。

在他的指导下,林山如同最痴迷的学徒,紧紧跟随。

一把把青铜米尺被制作出来,虽然粗糙,却统一了度量的标准。

一把青铜剪刀诞生,让裁剪鱼皮、布料变得轻而易举。

甚至一把利用卡尺原理制作的简易游标卡尺也出现在林天手中,用于测量榫卯的精度,看得林山目瞪口呆。

最让林山感兴趣的,是那青铜犁铧和犁耙的浇筑。

当通红的铜水注入陶范,冷却后呈现出弯曲锋利的形态时,林山仿佛看到了春天时这利器破开肥沃土壤的景象。

“天首领,我明白了!这比石锄、木耜要厉害百倍!”

林天笑着任命他为冶炼负责,要求他在春耕前至少准备好十套犁具。

接着,林天将目光投向了搬迁的最大难题——运输。

几万斤鱼干、几千斤猪肉、大量的陶器、工具,仅靠人背牛驮,在无路的山林里寸步难行。

他灵光一闪,想起了结构简单却无比实用的独轮车。

他亲自到洞口选了一根带自然弧度的粗木,用锯子一分为二,形成一个三角形车架。

接着,用榫卯结构连接,装上事先做好的两个一大一小硬木车轮(前小后大),平常行走用大轮,上台阶,过小水沟用小轮辅助。

这种独轮车走山路和过沟壑之地如履平地。

再配上一根短扁担,还能多装载更多货物,也让推车人更轻松。

这应该就是诸葛先生的木牛流马了。

只要简单的培训下就会驾驶,不掌握技巧,或撤掉那根小扁担。

那就是比登天都难。

不到半天功夫,一架原始却结实的前后两轮的独轮车就诞生了。

林天亲自演示,将三五百斤的石块轻松推着在山洞门口跑了起来。

双手轻轻握住车辕把握平衡,扁担挑在肩上协助平衡,利用腰力轻松向前推动。

独轮车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在林天的操控下,在山洞口不平整的地面上平稳前行,过小沟、转小弯,上台阶,遇到大小石头阻路,都是轻松越过,灵活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