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93章 乾隆:李白写诗不如我!

第93章 乾隆:李白写诗不如我!(1 / 2)

这一次李白离世的画面让无数人都感伤无比。

他们眼中看到的虽然是一个灯尽油枯的老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李白在诸天历史位面无数人心中留下的孤高身影。

这位被仙神认定为古往今来最具个人魅力的诗人,其诗才和人生的崇高追求深深震撼了诸天历史位面的无数人,让诸天历史位面的许多存在,都无一不感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纯粹之人。

至死仍是少年的一代天骄文人呀。

果真不愧是仙神认可的人杰。

“大唐有这李太白,何其荣幸,何其遗憾。”

李世民现在也没去想攀亲戚的事情了,他也是沉浸在了仙神展现的情景当中,忍不住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之所以说是荣幸,是因为他知道了大唐在后世的知名度,其中有着李白不可忽视的功劳。

是这个诗人将盛世大唐的画卷展现在了后世之人的眼中。

因此。

这是大唐的荣幸。

而为什么又要说是一种遗憾呢,因为李世民眼光何其毒辣,他自然能够看得出来李白是个纯粹的理想家。

而这样的人在大唐的命运便是注定和官场无缘,其实不只是大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适合当一个官员。

这是李白的遗憾,也是朝代的遗憾……所有人都想要建立理想当中的乌托邦,可现实是那样的乌托邦不可能存在。

因此。

像是李白这样的理想家便注定了才能得不到施展……说此人是谪仙人,李世民感觉非常认同。

如此理想家恐怕只有在天上,在仙境,才能施展的了心中的抱负,才能看到世间大同的美好景象。

心中升起这样的感慨,李世民的心情也挺复杂。

而另外的时空当中。

其实大家的心情都差不多。

“何其壮丽的诗句,何其豪迈的心态……如此豪侠,恨不能见其一面。”李唐后主李煜作为一个天赋才情俱佳的皇帝。

遥望着天空当中的仙神流光,回味着那李白的壮阔一生,不禁是带着几分向往的神色喃喃自语。

他是历史上极为悲剧的一个皇帝。

他丢了半壁江山,却成了千古词帝。

他无意皇位,却背负着昏君骂名。他的生命丧于大宋官家之手,他的才华却被宋人顶礼膜拜。此人就是文青鼻祖——南唐后主李煜,这是个正着通音律,善书画,精于诗词歌赋的皇帝。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想做一个毫无羁绊的隐士,却偏偏钟爱奢荣让人感觉非常矛盾。

但有一点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其实并不想要当什么皇帝。

他的大哥从小就提防这个弟弟,生怕他会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李煜对当皇帝确实不感兴趣,为了表明自己无意争夺太子之位,他过起了纵情声色,填词作画的生活。

对军国大事也是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然而,不幸的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他23岁那年,他大哥死了。两年后,他的父亲李璟也去世了。就这样不想当皇帝的李煜。

无奈地继承了皇位。

于是乎,他登基即位便不思朝政,吟词舞墨,夜夜笙歌,自削国号,向虎视眈眈的赵匡胤连年纳贡。

妄凭长江天险以图苟安。

其实这种做法真的很让人想要吐槽,要不你就老老实实当个亡国昏君算了,偏偏又心怀厚土宽宏仁慈满腔妇人之仁。

看李煜这个人物吧。

其实就是一个集合了所有矛盾的结合体。

虽然李煜骨子里贪恋奢荣的生活,喜欢歌舞女色,钟爱舞文弄墨,不精通治国理政,但丝毫不影响他是一个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看重情义的仁君。这绝对是一个谁也无法怀疑的事情。

正因为这种矛盾和不寻常,他便是注定不适合当一个皇帝。

赵匡胤几次要他投降,都被李煜的鸵鸟政策挡了回去,最终宋军大举进犯,职位李后主才决定撕破脸。

凭借长江天险和几十万大军与宋军进行殊死一搏。

誓死不当亡国奴。

据说当时李煜其实已经做好了殉国的打算。

好吧。

要当爷们就撸起袖子干吧……李煜想要上演一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结果却是轻信手下几个窝囊废大臣。

他想要凭借的长江天险也被宋军用翻版赤壁之战的铁索战船连在一起,长江两岸天堑变通途直接给破解了个干干净净。

于是乎。

宋军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南唐国都金陵城下,大臣依然隐瞒不报,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李煜竟然还被蒙在鼓里。

这个就不免让人有点拂袖拍案,破口大骂南唐这群窝囊废的情绪了。到这个时候后主只有是接连斩了两员大将,死守金陵,以求在守城的拉锯战中宋军能后援不接班师回朝。

历史已经给出了这种想法的不靠谱,最后青黄不接的是李煜的南唐,一年以后城中幼叟伤病不计其数。

好不容易想爷们一把的李煜最终还是回归了懦弱,有点不敢死了,于是便是选择了投降宋军。书中引言“肉袒降于军门”意思是和群臣家眷一干南唐骨干,赤裸着上身出城投降。

当然。他选择投降这一条路,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百姓和大臣。

这放在别的皇帝身上可能不难判断,然而在李煜这里就让人琢磨不透了,他和历史上几乎所有亡国之君都不同。

本来已经家破人亡,过上了囚徒的日子,但是在整装押往汴京的前几天,李煜还是集合朝廷骨干,后宫妃娥,把国库里的金银珠宝都给大家分了一下,让大家以后能够有可以过活的支撑。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自己还没有从亡国的悲恸之中缓过神来。

却还在考虑别人。

可能也是正因为这样的善良,赵匡胤为了安抚民心,没有杀李煜,还给他封了一个违命侯的虚职养了起来。

在诸多亡国之君里李煜的命运还算好的了。

假如赵匡胤没有死,假如李煜不愁眉苦脸地整天郁郁寡欢思念亡国,假如李煜的老婆小周后不那么美丽妖艳,假如继任者赵光义不那么淫奢好色,可能苟且偷生的日子也就勉强挨过去了。

可是历史不会这样往前走,原因很简单,亡国君主,不装疯卖傻,还想肆无忌惮的吟唱亡国恨,只有一条路可走——死亡!不是自杀,就是被敌人用各式各样的软刀子干掉。

李煜宛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于大厦将倾之时,却无力扶持。做为政治人物,政治水平打60分吧。

在败局以定的局面下尽力多苟延了几年。

做为个人品行不错,宽厚待人,重情重义,而做为词人,他就像是一下子开了另外一个内部福利号一般。

绝对可以说是光耀千秋,才冠绝代。

所有人都感慨,李煜真的是生错了地方,如果他只是一位王侯贵胄,或者富家子弟,依他的品行,舞文弄墨,满怀诗书,也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词人,而且能愉快的安度一生。

这样的说法其实有些不对。

因为历史就是这样的让人无可奈何。

如果没有家仇国恨,温文儒雅,多愁善感,待人宽厚,不思大志的李煜虽胸有斗墨,书读五车,但他绝对无法写出这些令人深思的词,也许就无法被历史铭记和被众多人喜欢了。

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开创了“词”代的来临,使词能登上大雅之堂,无愧于后世封其“千古词帝”的称号。

李煜不是一个好主子,却是一位真词人。

他的词中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对故国的怀念,都写得哀婉动人,含蓄深沉。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对生命才有了真切的领悟,他曾有“无限江山”,终于落得个“故国不堪回首”。

有感于“相见时难别亦难”,“问君能有几多愁”,于是他写下了“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切诗句。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绝对是性情而为。

可以说。

李煜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风和日丽、玉楼瑶殿般的诗意生活。词人的气质与情怀注定李煜成不了一个好帝王,可他深邃绝美的诗词,已远远超越了他的王者身份给予后人的影响。

要知道。

“词”其实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其地位无法和“诗”比。如果把诗比作“夫人”,词可能连“偏房”都算不上。

顶多能算“歌妓”级别吧。

这是一个毫不夸张的说法,如果去读李煜时代之前的词,就会发现,其中大多以描绘闺中娇俏,郎才女貌,花前月下为主题,大多在酒馆,青楼由歌妓演绎,是娱乐大众的一个文化产物。

也就相当于后世的流行网络歌曲,快抖热门歌曲。而正是因为李煜的影响,之后的词才能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这就相当于把相声从“天桥撩摊”搬上“维也纳歌剧院”是一样的伟大。

李煜比李白小二百多岁,前者词帝,后者诗仙,两人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存世。

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怎么也应该知道几句。

李白和李煜虽然两人都姓李,但是实际却没有关系,一个生活在盛唐时期,放荡不羁,但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另一个身份显赫一国之君,但是生不逢时国家被灭,身上却有着文人的那种风骨,很多人就说如果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会不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这个说法到底正不正确姑且不提。

但是有才能的人会相互吸引,会相互欣赏却绝对是真的,看到李白的一生,李煜心中充满了和李白畅饮对谈的渴望。

“恨不得于这诗仙对谈啊。”

李煜再次重复的感慨了一句,此时的他还没有亡国呢。

不得不说。

其实两者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

如果李白和李煜生活在同一时期,一定可以成为一对有爱的君臣CP,可能世间会多出来更多的千古绝唱。

留给后人更多的经典创作。

……

“好一个诗仙!!”

大秦世界的始皇帝也很想要和李白见面。

他心中开始琢磨,自己活个几百年,能不能见到有李白出世……怎么说呢,始皇帝如此想倒也正常。

毕竟。

他生活的时代还不知道什么叫做蝴蝶效应。所以,才会寻思着活个几百年,就能看到后世的某个人。

至于到底能不能看到……其实这个也真的说不清楚。

“朕写的诗句要有这李太白十分之一,恐怕朕就能当最为有诗才的帝王了呀。”隋文帝杨坚在自己的大隋时空浮想联翩,还真别说,这个大隋的天子,真的挺喜欢想屁吃的。

旁边的独孤伽罗皇后都有些看不下去。

对着自家的皇帝老公翻了个白眼,她觉得别说是十分之一了,恐怕沾点儿那李白的诗才写出来的东西都不得了。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啊……只有女人才明白这样的诗篇有多么的吸引人。

独孤伽罗也在想着,要是杨坚写这样的诗给她,别说是多给杨坚点自由了,就是杨坚要娶两个妃子都没有问题。

怎么说呢。

总归独孤皇后也是个女人嘞,逃不掉女人都想要的浪漫。

“诗仙李白呀……可惜,可惜。”

大明世界。

对于李白早就有所了解的帝王朱元璋,心情其实和李世民是差不多的,惜才,但是却也能看到真实的残酷。

也不知道仙神。

能不能让这位谪仙人得偿所愿……无论是哪个方面的追求。朱元璋心中想着,暗自期待仙神颁奖的环节。

诸天历史位面对于李白的评价都很高,毕竟,看过李白的诗篇和人生,很难不对这个可爱的“狂人”产生好感。

而要说那么凤毛麟角,对李白不屑一顾的人,自然也是有,毕竟,大千世界当中什么人肯定都会存在嘛。

就比如这个满清王朝的皇帝乾隆。

“不过尔尔,李白竟也能上榜,呵,这汉人的仙神当真荒唐。”本来吧,满人对于仙神忽略他们满人王朝就很不满。

现如今,作为满人皇帝的乾隆,又看到仙神认可的人是李白,他不禁是直接面色嘲讽的冷哼了一句。

他这一辈子最看不起的文人就是李白了。也不是不懂欣赏诗文,而是对于李白的诗文他极为讨厌。

怎么说呢。

对于这个满人皇帝看不起李白的心态很多后世的人也清楚。

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个皇帝。他活到八十九岁,是历代帝王中活得最长的,实际统治华夏长达六十三年多。

人们知道有关他的许多事情,“十全武功”、“四库全书”、“六下江南”,还有和香妃的艳史以及晚年对和坤的恩宠等。

总之。

他的确是一个被人谈论很多、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是,关于这个皇帝有一点却很少有人提起。

乾隆一生喜爱读诗、喜爱写诗,是历史上论起高产,比母猪还厉害,当属第一名高产诗人。

清朝的前身是后金,而建立后金的则是女真族。

和华夏历史上其它征服者不同,满清在入主中原后积极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借鉴了许多汉人的治国经验。

这一点上他们倒是做的非常精明。尽管在满清贵族眼中,他们的血脉要比汉人更加高贵神圣,但汉文化对他们而言还是充满魅力的瑰宝,这些外族难得罕见的知道该如何对待汉文化。

而作为从小受到精心栽培的皇室成员,乾隆帝当然是自幼便接触四书五经,学习诗文和书画等经典。

这也造成了在长大以后,这两样也成为了他的最爱。

在喜欢书画这件事上。

乾隆帝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到此一游爱好者。

他以皇帝的身份从天下四处搜罗书画大家的作品,并在欣赏完毕后还要盖上自己的印章以示已阅。

可想而知,因为这个习惯,我国许多珍贵的书画都留下了满满的印章,许多作者故意留白的地方也都难逃毒手。

从这件事情上不难看出,乾隆帝虽然确实是非常喜爱书画,但却非常的倔强以及内心充满了占有的自私。

他将许多名作都视为自己独属的珍宝。

而在对待诗文上,乾隆帝也是非常倔强,尽管自己的水平有限还爱用大白话,他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诗。

乾隆的诗集共五集,收诗四万一千八百首。这是在位六十年间所写的,此外,他即位以前写的诗,还在四万一千八百首以外。其诗作之多,有史以来,首屈一指,无人望其项背。

就拿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来说,收集唐代二千多位诗人的作品,也才只有四万八千余首而已。

乾隆一人就写了四万多首。

他一个人写的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按乾隆活了88年来算,平均每天写1.3首诗不可谓不勤奋。

乾隆爱写诗,爱到什么地步?

闲着没事写,有事也写诗。

吃个黄瓜写首诗,登个阁楼写首诗。

关键是上厕所也写,搞得厕所的纸很紧张,就问皇宫的人尴尬不尴尬,打扫个厕所都怕惊扰了皇帝的“佳作”。全唐诗当中两千个诗人比不上乾隆一个,可以想象这个人多么爱写诗了。

因此。

乾隆对于诗歌绝对是颇有研究。

至少也是拥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事实上,他最敬仰的诗人是杜甫,甚至还将杜甫尊为自己的老师。

并在其陵祠行跪拜大礼,充分表达了对杜甫的尊崇。而与之相比,李白作为杜甫的偶像则因自由散漫遭到他的恶评,乾隆认为,杜甫的诗“怀君”“念圣,;而李白抒发的多为个人情怀。

是一种自私狂妄的表现,因此,他对于李白一点儿都喜欢不起来,当然,谁也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杜甫喜欢李白,然后自诩杜甫弟子的他“吃醋”的原因,反正提到李白乾隆就是嗤之以鼻。

怎么说呢。

这个嗤之以鼻到底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反正一个残忍的事实是,即使唐代诗少,但是,却首首经典,字字珠玑,可乾隆的诗嘛,虽然写得多可经典流传后世的一首没有。

乾隆的诗,更偏向于日记,烂不烂的先不谈,但确实太贴近日常说话了。没有太大文学价值。

让人看了犯困。

就说一个事情吧。

乾隆带着刘墉、和珅在凉亭中叙话,这时候天下雪了,乾隆张口就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一帮拍马屁的先是尴尬了一下,然后迅速奉承起来。

然而乾隆第四句说不下去了,拍马屁的也慌得一批,只有刘墉接了一句“飞入花丛都不见”这才没让乾隆当场凉凉。

虽然这只是一个历史传闻,不知道真实性到底如何,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乾隆爷没事就吟诗的习惯,

而且水平跟这个估计也差不了太多。

说句实话。

上面这首诗的水平确实有限,甚至前三句都只是无意义的堆砌,而简单的语言也是它入选小学课本的重要原因。

四万首诗啊。

就这么一首被后世认可了,还是因为简单易懂的原因,去品一下,乾隆的诗才到底有多么的糟糕了。谈起乾隆,其诗作与品味都已沦为笑柄。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可见一斑。

乾隆诗滥用虚字、语助的毛病,为诗之丑态,而且,完全不在乎营造意境,想来想去无非是勤政爱民、关心民生的老套路,内容单调,句法烂俗。再加之每日十余首的批发产量和自我膨胀的姿态。

实在令人看了就头疼。

这可不是乾隆没有牛人教导的原因。

要知道乾隆的老师阵容中,有编纂《明史》的张廷玉、过目不忘的潘仕权、精通百家学说的朱轼等大师级别的人物。

他们教导下的学生当然不至于说和文化程度不高,写诗靠随缘的打油诗风格有半毛钱的关系。

可偏偏乾隆就成了这么一个例外。哪怕只要从格式、遣词、用典等方面,乾隆都甚至没有普通文人的水平。

这是何其让人无言以对的一种情况?当然,也不能说乾隆多么愚蠢,能够当这么久皇帝的人不可能和愚蠢沾边。

在皇子阶段,乾隆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经史子集、治国理政,而当了皇帝之后,他的大部分时间也是被处理政务占据,能够潜心研究写诗的时间属实不多,这显然是他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毕竟,哪怕是和寻常文人相比,乾隆帝用来练习写作的时间都难以赶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够出色的地方。

而作为皇帝,乾隆在创作时恐怕很少有人敢指正和修改,这或许也导致了他越来越自信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总的来说,乾隆写的诗确实是多而不精,大多质量平庸的让人看了就忘。

然后。

这个皇帝还没有一点儿自知之明。

瞧。

没有自知之明的举动来了。

“评价千古第一的诗人,为何不是我爱新觉罗·弘历?这个仙神果然可恶!”乾隆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咬牙切齿的暗恼着。

看情况。

是真觉得自己比李白厉害了……嗯,单纯从数量来讲他确实是历史第一,但是可以说他几万首的质量加在一块儿。

都换不了李太白随手写出来的一篇诗句吧。

这个满清的皇帝。

确实太过于自恋了一下,对自己的诗才有很大的误解。

也能理解,毕竟其九五之尊的身份,无论说什么都会有人竖大拇指。夸得人越多他的错觉就越大。

真认为自己的激扬文字能指点江山了!于是兴趣变成了爱好,爱好又升级成了嗜好让他无法自拔。

自诩起了天下第一。

不得不说。

要是让后世的人看到了,绝对一个个都要笑掉大牙……乾隆居然觉得他自己写诗比李白还要厉害。

年度最佳笑话无疑。

……

荒唐的乾隆怎么想自然没有人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