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小青其实并无他事。她想起昨日的约定,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去看看那“傻书生”到底要搞什么名堂也好,便依言去了孤山放鹤亭。
果然,离得还远,便看到张玉堂早已等在亭外,正翘首以盼。他今日特意换了一身崭新的宝蓝色直裰,更显得身姿挺拔,面如冠玉。一见到小青的身影,他立刻快步迎上,脸上绽放出无比灿烂的笑容,眼中的欣喜几乎要溢出来。
“青姑娘!你来了!”他的声音都透着轻快。
“嗯,来看看。”小青点点头,随他走入亭子。
亭内果然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子,或吟诗,或作画,或品茗清谈,颇为风雅。张玉堂在小青身旁,低声为她介绍着在场稍有名气的人物,讲解着诗词画作。他学识确实渊博,谈吐也不乏趣味,并非一味死板。小青虽不懂其中深意,但听他娓娓道来,倒也不觉烦闷。
期间,有人见张玉堂身边伴着一位如此灵秀陌生的姑娘,不免打趣询问。张玉堂总是笑着介绍是“友人”,言语间维护备至,却又克制守礼。有人提议以“湖光山色”为题联句,张玉堂才思敏捷,接连对出几句妙语,引得众人称赞。他对出诗句后,总会下意识地看向小青,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求表扬的意味。
小青见他文采风流,受到众人赞赏,心中竟也隐隐生出一丝与有荣焉的奇怪感觉。当他看过来时,她便对他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只是这一个简单的动作,竟让张玉堂如同吃了蜜糖一般,整个人都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接下来的表现更是超常发挥。
雅集结束后,张玉堂又邀请小青泛舟游湖。夕阳下的西湖,美得如同梦境。张玉堂不再高谈阔论,只是安静地坐在船头,偶尔指着天边的晚霞或水面的飞鸟,轻声说上一两句。气氛宁静而微妙。
小青看着他被夕阳勾勒出的侧影,听着他温和的嗓音,忽然觉得,就这样安静地待着,似乎…也不坏。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洋洋、软绵绵的感觉,悄无声息地包裹住她。她不太明白这是什么,只是觉得…很舒服,让人有点沉醉。
此后数日,张玉堂总是能找到各种“恰巧”的理由与小青“偶遇”,然后便是一番热情的邀请,或游湖,或品茗,或只是单纯地散步聊天。他待小青极其尊重,言行发乎情止乎礼,但那份炽热的情意,却透过他每一次专注的凝视、每一句真诚的赞美、每一次小心翼翼的呵护,清晰地传递过来。
小青从一开始觉得“有趣”、“傻气”,渐渐变得开始期待与他的见面。她会无意识地留意街上的书生打扮的人,会在他称赞她时感到一丝隐秘的欢喜,会在修炼间隙,忽然想起他说过的某句笑话而莞尔一笑。甚至有一次,她对着水镜,下意识地比了比张玉堂送的那匹湖绉颜色。
这种变化,如何能瞒过朝夕相处的白素贞与洞察秋毫的马小玲?
白素贞忧心忡忡,几次私下提醒小青:“青儿,那张公子虽是好人,但人妖殊途,你莫要投入太多感情,最终伤了自己。”
马小玲则只是冷眼旁观,偶尔看向小青的眼神中会带上一丝了然与淡淡的怜悯。她深知这便是小青命中之劫,非外力可强阻,只能靠她自己度过。她只是更加留意小青的修行状态,并暗中推算着那缕情丝缠绕的深浅。
而小青自己,却逐渐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她开始感到困惑。人类所说的“情”,究竟是何物?为何会让人如此心绪不宁?又为何…带着一种既甜蜜又令人隐隐不安的悸动?
这一日打坐,她试图凝神静气,运转“碧水凝元诀”。然而,法力行至心脉附近,却总是不如往日顺畅,脑海中不时浮现张玉堂的笑容话语,导致心神微澜,气息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紊乱。她强行压下,虽未出岔子,却第一次感到修行之路似乎遇到了某种无形的障碍。
她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迷茫与烦躁。这种不受控制的感觉,对她而言极为陌生。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那张玉堂送的诗卷。
情丝,已悄然缠绕,悄然萌生。劫数,无声无息地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