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三张神色各异却同样专注的面庞。小青得了“碧水凝元诀”的传授,正盘膝坐在一旁,闭目凝神,努力消化着那涌入识海、玄奥非常的法诀符文,周身隐隐有淡蓝色的水汽氤氲流转,气息相较于之前的浮躁,明显变得沉静圆融了许多。
白素贞见妹妹终于安定下来步入正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对马小玲的感激与敬佩更是无以复加。她亲手为马小玲重新斟满一杯香茗,姿态愈发恭谨。
“仙姑大恩,素贞与青儿没齿难忘。”白素贞声音温婉,带着由衷的谢意,“先前仙姑提及骊山道统,言及妾身所学乃黎山老母所传之上清仙法,不知仙姑对此道统渊源,所知几何?妾身虽蒙恩师赐法,然恩师行事缥缈,往往点化即去,于其中深意与脉络,所知实在浅薄,还望仙姑不吝赐教。”
马小玲接过茶盏,指尖轻轻摩挲着温热的杯壁,目光似乎透过氤氲的茶雾,望向了极其悠远的时空。她沉吟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清冷而平和,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权威。
“骊山一脉,源远流长。其根脚,可追溯至洪荒上古,圣人讲道,大道分流之时。”她开场便是石破天惊,直接将脉络提升到了洪荒圣人的层次。
白素贞屏息凝神,连一旁正在努力理解新功法的小青都不自觉地放缓了呼吸,竖耳倾听。
“道祖鸿钧于紫霄宫开讲大道,座下有三位嫡传弟子,即为三清圣人: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以及我等所承道脉之源——上清灵宝天尊。”马小玲语速不急不缓,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灵宝天尊,亦尊称通天教主,执掌截教,秉持有教无类之念,为万物截取一线生机。其道法精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尤重阵、器、术之道,威力无穷,亦最是考验修行者之心性与悟性。”
白素贞听得心神摇曳,她虽知自己传承不凡,却还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闻自身道法的源头竟直指三清圣人之一,顿感自身渺小之余,又生出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与归属感。
“封神劫起,截教卷入滔天杀劫,最终…”马小玲语气微顿,似有唏嘘,“道统虽未绝,却已星散。通天教主遁世,其门下诸多真传弟子或上榜封神,或隐遁四方,或另辟道场,传承道法。”
“而黎山老母,”马小玲看向白素贞,目光深邃,“其身份历来神秘莫测,有言其为上古得道之女仙,亦有言其与截教渊源极深,乃至可能是通天教主座下一位地位尊崇的亲传弟子化身。但无论如何,她于骊山开辟道场,所传道法,确确实实是承袭自上清灵宝天尊的正宗嫡脉,虽经其演化,更具一份包容与点化之妙,然其核心精义——截取生机、炼气修法、阵符术数,皆未脱离上清根本。”
她微微前倾身体,看着白素贞:“你所修功法,中正平和,醇厚绵长,却又于细微处暗藏锋芒,能引动天地水灵之气,契合妖族修行却又涤荡妖气,趋向仙道。这正是骊山一脉点化异类、引其向道的典型手法。你法力精纯,根基打得极好,可见老母当年点化你时,确是用了心的。”
白素贞眼中已隐有泪光闪烁。她想起千年前那条在峨眉山清风洞中懵懂修行的小白蛇,得遇那位慈祥而威严的老母,一番点化,赐下法诀,为她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听得马小玲抽丝剥茧,将这份恩情的背后那浩大深远的道统渊源娓娓道来,怎能不激动感怀?
“原来…恩师她老人家…”白素贞声音微哽,“竟有如此来历。”
“骊山道统,虽不似人教、阐教那般于天庭人间显赫,却自有一份超然物外的清净与深厚。”马小玲继续道,“其门人弟子多为散修,或隐于名山大川,或游历红尘世间,行事但凭本心,顺应天道,却也最易卷入各种因果劫数之中。因其道法特性,修行者往往情念偏重,易生执着,这也是一体两面之事。执着可化为坚定道心之动力,亦可…成为沉沦劫海之诱因。”
说到此处,她意有所指地看了白素贞一眼。白素贞心中一凛,刚刚因明了道统而升起的欣喜稍稍冷却,想到了自身现状,不由得低下头去。
马小玲话锋一转:“然,正因骊山道统承自通天教主,其‘有教无类,截取一线生机’之根本精义从未改变。这意味着,只要心向正道,勇猛精进,无论跟脚出身,无论过往如何,皆有其通达大道之可能。此乃尔等之大幸,亦是尔等修行路上必须时刻谨记、不可或忘的根本之心。”
她不仅是在阐述历史,更是在为白素贞树立正确的道统观念,夯实其道心根基。
白素贞只觉脑海中许多以往模糊不清的修行关隘、道法疑点,在马小玲这番深入浅出的阐述下,竟变得豁然开朗。仿佛一条模糊的溪流,终于看清了其发源的雄伟山脉与奔流向海的壮阔途径,自身定位骤然清晰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