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清风洞府疑(1 / 2)

青城山深处,人迹罕至。古木参天,藤蔓缠绕,灵气氤氲成雾,呼吸间令人心旷神怡。马小玲循着那纯净妖仙之气的源头,以及其间夹杂的那一丝古老韵味,无声无息地穿梭于林莽之间。

越往深处,那属于白素贞的妖仙气息愈发清晰磅礴,如同夜明珠般指引着方向。但马小玲的目标并非其现今的核心道场,而是那气息中残留的一丝更为古旧、似乎已被渐渐淡忘的印记——她最初修炼的洞府。

绕过一片飞瀑流泉,拨开一丛散发着莹莹微光的灵草,一处被茂密青藤几乎完全遮蔽的山壁出现在眼前。若非神念敏锐,极易错过。此地灵气虽仍充裕,但相比山中最核心处,已显得有些“偏僻”和“边缘”。

马小玲指尖轻划,一道无形气劲掠过,青藤无声地向两侧分开,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洞口上方岩石天然形成一道蜿蜒曲线,乍看之下,竟似一条石蛇盘踞,默默守护着入口。

一股混合着淡淡妖气、清凉水汽以及岁月尘埃的气息从洞内扑面而来。这妖气纯净依旧,却带着一种初生般的稚嫩与久远年代的沉淀感,与如今白素贞那圆融磅礴的气息同源而异质。

她缓步踏入其中。

洞内并不昏暗,四壁镶嵌着一些能自发微光的萤石,提供着柔和的光亮。空间不算特别宽敞,却显得十分整洁雅致。石桌、石凳、石床一应俱全,皆是天然形成稍加打磨而成,透着一种古朴的趣味。石床上铺着干燥洁净的苔藓和不知名的柔软兽皮。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极淡的、令人心安神宁的檀香,似是某种能静心凝神的灵木残留的气息。

这里的一切,都保留着主人离开时的模样,仿佛只是暂时出门,随时会归来。可以看出,白素贞对这里仍怀有一份眷恋,时常会回来打扫整理。

“倒是个清修的好地方。”马小玲环顾四周,轻声自语。这洞府虽简朴,却自有一股灵秀安宁之气,可见其最初的主人选择此地时是花了心思的。

她的目光很快被石壁吸引。某些光滑的石壁上,残留着一些模糊的刻痕。仔细看去,是一些修炼的心得体会,以及一些未能完全掌握、显得有些稚拙生涩的法术符文轨迹。字迹清秀,却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

从这些残留的痕迹中,马小玲能清晰地“看”到一条修行之路的演进:最初是粗糙的吸纳日月精华、懵懂开启灵智的本能修炼;随后似乎得到了某种点拨,开始接触更为玄奥的吐纳法门,妖力逐渐变得精纯;再到后来,出现了明显属于玄门正宗的框架——正是上清仙法的根基。

然而,正如她之前所感知到的,这上清仙法的修炼痕迹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不连贯。许多关键处的符文显得残缺,或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天赋与悟性强行推演补全,虽然最终练成了,却留下了细微的瑕疵和隐患。

“果然是得了传承,却又不全。”马小玲伸出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刻痕,感受着其中残留的意念与能量波动。“传法之人,是故意留下考验,还是…仓促为之?”

她闭上双眼,将自身神念缓缓融入这洞府的一石一木,感受着那沉淀了千年的岁月气息,追溯那最为古老的韵味。

渐渐地,一层更为深邃、更为古老的“底色”在她感知中浮现出来。

这洞府所在的灵脉节点,其古老程度远超想象。在那纯净妖气、上清仙法痕迹之下,覆盖着一层无比苍茫、慈和、宽厚的气息。这气息如同大地之母,孕育万物,包容一切,带着一种悲悯众生的情怀。它与马小玲所知骊山老母的道韵极为相似,却更为…“基础”,仿佛是骊山道统洒向世间万千灵秀之地的一颗种子,此地恰好承接了一颗。

而真正让马小玲神色凝重起来的,是在这骊山道韵的古老“底色”之下,她感知到了极其微弱、几乎要被岁月彻底磨灭的阵法残留!

这阵法绝非白素贞所能布置,其精妙、古老、强大的程度,远超此界目前展现出的水平。它深深地嵌入地脉灵髓之中,与整个青城山的灵脉几乎融为一体,若非马小玲身负四象塔,对周天星斗、阵法禁制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几乎根本无法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