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天道初稳固(1 / 2)

混沌未明,法则如崩断的琴弦,又如被暴力撕扯后胡乱粘连的蛛网,在这方刚刚经历倾天之祸、万物待兴的天地间扭曲、震颤、发出不堪重负的哀鸣。马小玲——或者说,她那已与斗姆元君本源真灵深度融合的元神——正置身于这片无边无际、却又混乱狂暴的“法则海洋”的最深处。

这是一种超越了所有言语描述的体验。她的个体意识被无限拉长、摊薄,如同最细微的粒子,弥散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她既是那天边一缕试图穿透乌云、却因光暗法则冲突而明灭不定的晨曦;也是地底深处一道因阴阳失衡而躁动不安、几欲喷发的灵脉;是呼啸狂风中夹杂的、因死亡规则残缺而无法安息的亡魂泣语;更是茫茫人海中,每一个生灵心头那份劫后余生、却依旧被莫名惶恐与迷茫笼罩的细微震颤。

她即是“天”。但这片“天”,却是一座亟待重建的、千疮百孔的废墟殿堂。

末法之劫的根源,鸿钧吞噬三道带来的恶果,盘古族僵化规则与世界本源的深刻冲突,以及罗睺葬月引发的最后疯狂……这一切叠加起来,对此界基础规则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它们并非简单的断裂,更多的是扭曲、错位、淤塞和自相矛盾。修复它们,远比重新编织一张全新的网络更加困难、更加凶险。

马小玲凝聚起全部的心神意志,依托四象塔镇压己心,保持灵台最后一点清明不昧。她的意志化作了亿万双无形而灵巧的手,深入那混乱的法则湍流之中。

她“看”到,代表“生命生长”的法则丝线,其末端却诡异地与一段“腐朽终结”的规则纠缠在一起,导致新生之物往往自带衰亡之气,草木枯荣变得混乱无序。她必须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剥离,寻找到“生长”法则本该连接的“繁荣”与“延续”的节点,将其重新接续、加固。

她“触”到,维系“水火平衡”的核心规则几乎完全崩断,导致水汽循环紊乱,时而赤旱千里,时而无端洪涝。她需要以四象塔内蕴的“玄武执明”与“朱雀陵光”之道韵为引,重新定义水与火的界限与交互方式,让它们相克亦相生,恢复自然的韵律。

她“感”到,那最为根本的“阴阳轮转”大道出现了可怕的倾斜,“阴”的一面因轮回断绝、地府湮灭而过于淤积沉重,不断拉扯侵蚀着“阳”世,使得鬼物易生,邪祟难除,活人亦感气闷神昏。这是最棘手的难题之一,非一时之力可竟全功。

整个过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每一次对规则的细微调整,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一次对“重力”法则的校准失误,或许瞬间导致一座高山崩塌;一次对“元气”吸收规则的过度修正,可能让方圆百里的生灵瞬间脱力。马小玲全神贯注,她的计算推演能力已被提升至极限,不断模拟着每一次干预可能带来的亿万种变化,从中选取那唯一一条最能导向稳定与平衡的路径。

她并非独自在支撑这浩大工程。

在地脉深处,那原本是幽冥地府入口的虚无之地,地藏王菩萨(孔雀)显露出庄严宝相。他周身散发着纯净而浩大的金色佛光,那光芒并非仅仅照亮黑暗,更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秩序与慈悲的伟力。他口诵真言,发下的“重塑轮回,度尽恶业亡魂”大宏愿,化作了实质性的、闪烁着“因果”、“循环”、“渡化”符文的光之洪流,悍然冲入马小玲所在的法则海洋之中。这股力量极其强大而稳定,如同在中流砥柱,首先帮助马小玲强行定住了那不断下坠、侵蚀阳世的“阴”之法则,并开始艰难地架构六道轮回的虚拟框架,为无数无主孤魂提供暂时的归所与未来的通道。地藏的力量,是稳定天道基底、平衡阴阳的关键。

在红尘人世,况天佑、况复生、白素素、小青、何应求等人亦未停歇。他们深知天地剧变非一时之功,马小玲在天之上的奋斗需要地上的回应。他们奔走四方,以新修得的上清仙法平息因法则动荡而逸散作祟的妖邪戾气,疏导淤塞的地脉,安抚受惊的百姓。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修行所产生的清灵仙气,以及他们引导众生所产生的“希望”、“感恩”、“祈愿”等正向信念之力,如同无数细微却明亮的金色光点,从大地之上升腾而起,汇入苍穹,融入马小玲的元神与天道规则之中。这人道愿力,充满了“生”的活力、“变”的韧性与“情”的温暖,极大地缓解了马小玲元神承受的规则压力,并为她修复那些与“情感”、“文明”、“成长”相关的法则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润滑”。白素素与小青,曾为妖身,历经情劫,后修仙法,她们的力量中特有的包容与转化特性,在调和某些极端对立的规则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桥梁作用。

妙善上师静立于某处清虚之境,她的身形仿佛介于虚实之间。她虽非观音本体,但作为观音红尘泪所化,对世间因果脉络的流动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感知。她并未直接注入磅礴力量,而是如同一位最高明的顾问,时常将一段关于“缘起性空”、“因果业力如何在新规则下更好运行”的微妙感悟,化作一道清澈灵动的意念清泉,精准地送入马小玲的心田与法则网络的关键节点,帮助她更好地规划与架构那复杂无比的命运与因果体系,避免新天道走向另一种形式的“宿命论”或“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