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腊八粥暖(1 / 2)

腊八到了。

前一天夜里,就听见贾姨在灶披间里窸窸窣窣忙活了半宿,泡豆子,剥核桃,洗红枣。那哗啦啦的水声和偶尔锅碗轻碰的声响,在这寂静的冬夜里,听着就让人心里莫名踏实。

早上醒来,推开窗,一股混合着米粮豆香和淡淡甜气的温暖雾气就扑面而来,将窗外清冽的寒气都冲淡了几分。院子里那层薄霜在初升的日头下闪着细碎的光,看着也没那么冷了。

“小小,快起来!粥快好啦!”贾姨在灶间扬着声唤我,语气里带着忙碌的喜悦。

我披衣起身,凑到灶台边看。那口最大的陶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粘稠的热泡,里面是早已分不清你我的各色豆米果子,红豆染出了一片暖色,莲子白胖,红枣裂开了嘴,栗子金黄,米粥黏稠,看着就暖融融的。

“今年这粥熬得透,火候正好!”贾姨用大木勺搅动着,脸上被热气熏得红扑扑的,“快,拿碗来,先给你盛一碗,趁热吃!”

我捧着那只粗陶大碗,里面是满满当当、熬得几乎化了形的腊八粥。舀一勺送进嘴里,豆子的绵软,米粥的糯香,枣子的甜,核桃的脆,还有那一点点桂花的余韵,全都混杂在一起,顺着喉咙一路暖到胃里,连指尖都仿佛暖和了起来。

“好吃!”我眯着眼,由衷地赞叹。

贾姨看着我,眼角的皱纹都笑深了:“好吃就多吃点!咱们今年料足!”

正吃着,院门被敲响了。是隔壁的周叔,端着个小陶钵,笑呵呵地站在门口:“贾嫂子,小小娘子,我们家那口子也熬了粥,非让我送点过来,说是邻里邻居的,尝尝各家的味道!”

贾姨连忙接过来,又不由分说地拿了个大碗,从我们锅里舀了满满一碗硬塞给周叔:“正好正好,也尝尝我们家的!多谢你们平日照应!”

周叔推辞不过,端着碗乐呵呵地走了。没一会儿,斜对门做绣活的张娘子也送来了她家带的腌脆瓜,说是给粥添个味。一来二去,这小小的西泠院里,竟也因为这腊八粥,多了几分难得的热闹气儿。

我看着贾姨与邻里们笑着寒暄,看着手里这碗汇聚了不知多少家心意的粥,心里那处因师长背弃、友人疏离而留下的空缺,仿佛也被这朴素的、带着烟火气的暖意,一点点填补了起来。

吃完粥,身上暖透了,我便揣着手炉,信步出了门。钱塘的街道上,今日也多了几分不同往日的活气。不少人家门口都飘着熬粥的香气,小孩子们穿着新絮的棉袄,在巷子里追逐笑闹,小脸冻得通红,却满是兴奋。

路过灵隐寺方向,能看见远远近近有不少人提着食盒、捧着陶罐往山门去,想必是去布施腊八粥,或是祈福还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又平和的节日氛围。

我没有往寺庙去,只是沿着西湖慢慢走着。湖面罩着薄薄的雾气,远处的山影朦胧。偶尔有认识的街坊见到我,会笑着打声招呼:“苏小娘子,腊八安康!”我也笑着回应。那些探究的、异样的目光,似乎在这一天,也被这普天同庆的暖意冲淡了许多。

走着走着,竟又看到了那个卖糖葫芦的小贩。他今日的草靶子上,除了红艳艳的糖葫芦,还插着几串裹了糖霜的山药豆和荸荠。

我想起前几日自己那番“惊天动地”的糖葫芦制作,不由得失笑。那“万年牢”终究是没做成,还吃出了一条虫。可那份亲手尝试的笨拙和乐趣,以及失败后的哭笑不得,此刻回想起来,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小娘子,来一串?今日腊八,买两串送一串山药豆!”小贩热情地招呼。

我笑着摇了摇头:“今日吃过粥了,甜得很,下回吧。”

回到西泠小院时,日头已经升得老高,驱散了些许寒意。贾姨正在收拾碗筷,哼着不成调的小曲。院子里,冬日稀薄的阳光照在斑驳的墙面上,将那点点青苔也映出了几分暖意。

我坐在窗边,看着外面。枕边那块金缮的碎砚,在日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远处似乎隐约传来灵隐寺悠远的钟声,一下,又一下,敲在这腊八日的安宁里。

这个冬天,好像真的,没那么难熬了。至少,在这一刻,捧着这碗暖粥,听着这祥和钟声,看着贾姨忙碌而满足的背影,我心里是暖的,是静的。